文:红艳
图:鹰眼视觉、红艳
如今,春节即将来临,丰县的红芋细粉,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旺季。但现在会吃的人都知道,老家人自己做的纯手工红芋粉,虽然贵一点,但吃起来口感确实不一样。煮起来不容易烂,色泽透亮,吃起来软软的,香香的,而且还特别筋道。
如今,我们在网络上买的细粉,基本都是非纯红芋粉,里面都掺杂着一些其它的成分。不但口感不好,而且对身体的健康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那么多红芋,一个个清洗、磨成粉、过滤、沉淀,个中工序,个中繁琐,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
洗净后的红芋,首先是要把其进行粉碎,一遍一遍的过筛除杂质,提纯淀粉。然后再用纱布吊挂起来,过滤出其中的水分。
次日,把纱布里的淀粉挖出来,放到太阳底下晒干。以上流程,仅仅都是准备阶段,真正制作红芋细粉的流程,都在下面。
要制作成的一道民间美味,诀窍是少不了的,领队的大师傅对我说,要想吃到口感极佳的细粉,制作细粉的温度很重要,他告诉我,如今这个时节,是制作细粉的最佳时机。
只见大师傅拿着杆秤,在仔细地称着一些红芋的淀粉和白矾,大师傅说,这个步骤叫打“芡”。
他用几斤淀粉放进铁灶锅内,加入适量水,放入一定比例的白矾,然后点火慢熬,不停地搅拌,慢慢熬成半透明胶状的“芡”就可以了。
我拿着相机,屏住呼吸,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环节。
随后,再往大缸里面加入合适比例的水和红芋淀粉,几个人用手再用力搅拌。在机械化普及的今天,很多制作细粉的作坊,基本会采用机器搅拌,但口感和手工搅拌的相比,还是差距不少。
接着,再根据情况加水进行糅合,这场景,和平常我们看到的和面有些类似,但在这里,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充分的将红芋淀粉揉拌均匀。看似一项很普通的活计,如果没有经验的话,不仅会累得腰酸背痛,还会把事情搞砸。
经过三十多分钟的人工搅拌,大缸里的“面糊”的软硬程度和黏度才能达到最佳标准。这时,就就真正到了“漏粉条”的关键时刻。
此时,大锅的水已经沸腾,领班的大师傅喊一声“开始”,就把带孔的铁漏瓢放在锅的上方,把和好的粉面揪一团撂到漏瓢里,左手抓住瓢把,右手握拳不停地捶打瓢里的粉团,“嘭嘭”声从粉坊传向远处。里面的面糊状的淀粉,就会从十几个圆孔里,丝丝缕缕地落入下面的锅中。
漏下来的红芋粉,在热水中迅速受热成型,这一步对技术的要求特别高,弄不好,就会功败垂成,因此,不是经验丰富的师傅,根本无法胜任。
接下来,一旁的工人师傅,看到锅里粉条熟透后,快速把粉条捞起,放入装满冷水的大铁盆里,进行降温定型,这个步骤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加红芋粉的韧性。要知道,这才是真正无任何添加剂的纯手工粉条。
随后,再把盆中冷却后的粉条捞出来,一绺一绺地挂到一段长约六七十公分的木竿上,送到粉坊外的空地上晾晒。挂粉条最关键的过程,还是在晒粉条。头天晚上挂出来的粉条,第二天一大早就得去一丝一丝地疏松开。
粉丝通过前六道工序后,才算真正成型了。如今,在丰县农村,做纯手工红芋粉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嫌太辛苦,不愿意参与,看来真的有些后继无人。因此,以后能够再吃上一口筋道纯正的红芋细粉,也是难上加难。
即便在丰县老家乡村的集市上,如果想吃到纯正的红芋粉,价格绝对不会低于10元一斤。
目前,制作纯手工红芋粉条,一般是为了供应春节市场,过年时每户人家的菜品里一定少不了粉条。
听领班的大师傅说,如今至少一斤能卖到10元,才能够保本,但不管价格高低,还有很多人喜欢老家粉条的味道,因为,品尝丰县老家的红芋细粉,就是用心灵触摸老家的味道。
待晾干之后,或打包封袋,或装箱,丰县乡村的纯手工红芋粉,终于大功告成,就这样亮相啦!
丰县在外的游子们有福气了,想吃的话就吱声,首先声明一点,货量不多哦.......
愚伯的自留地薄情时代,让我们深情的活着!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fana.com/bfcf/14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