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宫:汉朝皇家藏书的石室
我国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典籍十分丰富,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之所以能绵延千古、流传至今,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方面,创造了有效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档案的书写材料
我国古代档案的书写材料主要为墨。墨是最耐久的字迹材料,它的主要成分是炭墨、动物胶和防腐剂,我国在公元前年左右就出现了墨。墨适用于书写,其原料中的色料是碳黑,碳黑的黑色色素不是由一个有机发色团而显示的黑色,不会因发色团被破坏而褪色,所以耐光、耐热、不变色。此外,墨中含有大量的胶,墨书写成字后,碳黑易被纸张纤维吸收到纤维里面去,并在字迹表面形成一层膜,使碳黑字迹牢固。除此之外,古人在墨中还加入麝香等防腐剂,其主要作用是防止墨中的胶料发霉,并能祛除胶臭,起到防腐作用,还可以助色、增光,使碳黑字迹向纸张纤维内渗透,产生“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效果。
二、独特的库房建设
各朝代都已经有意识地将日常活动形成的记录集中起来保管,甚至设置专门职官来保管档案。西汉有著名的兰台作为专门保管档案的地方,“兰台”一词也影响深远甚至沿用至今成为档案的代名词。东汉时期的东观、宣明、鸿都等皇家档案所存之处都有保管储藏功能的档案库房。唐代从朝廷到地方州县衙署都设置了专门集中统一保管官吏人事档案“甲历”的专门档案库—甲库。宋代的金耀门文书库则是集中统一保管各衙署历年档案的国家档案馆库。明代建立了集中统一保管全国赋役档案的专门档案库房—后湖*册库,明统治者为集中妥善保存玉碟、历代皇帝实录、圣训等档案,建造了档案库房建筑的代表作—皇史宬。清代承袭旧制,在全国各地设立架阁库,设置了档房、档册房和档案房等档案管理场所来集中统一保管档案。
皇史宬: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
为了保证档案的完整和安全,我国古代统治者不仅采用集中统一保管的方法,而且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来改善档案保管条件,从而最大限度保障档案的安全。危及档案安全的有危害档案载体安全的水灾、火灾、虫霉以及危害档案内容安全的盗窃、泄密等。如甲骨档案出土的宗庙建筑窑穴或地下室的圆窑,窑深一般都在2公尺左右可以满足防盗的要求,底层铺上纯净的*土又可以保证干燥的保管环境。考古发现的一些青铜器物和窖底之间都填有草木灰防潮,使得这些埋藏三千年之久的古老档案仍然通体无锈。
档案库房建筑对防火防潮等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档案库房建筑的选址显得尤为重要。古代档案库房建筑一般会选择建在周围环水或者靠近水源的地方来防火。史料记载西汉的石渠阁“其下碧石为渠导水,绕阁四周”。这样靠近水源依水而建就可以有效防止火灾对档案的危害。明代的后湖*册库则是建在湖中心的小岛上,利用这个“天险”位置防火又防盗。而集古代档案库房建筑之大成的皇史宬更是具备防火、防潮、防虫霉以及防盗等功能,屹立至今。
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是影响建筑质量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档案库房建筑的发展十分重视建筑材料的不断改进和建筑工艺的不断完善。汉代已经采用“金匮石室”的办法,利用金属和石头的密闭性能,有效保证了档案免于损坏。在档案库房建筑结构上少用木材,多用石材可起到防止火灾发生。例如明朝的范氏天一阁“纯用砖甃,不用木植,故不畏火烛”。我国古代很早就知道将石灰、*土和砂子搅拌使其发生反应制成三合土,用于档案库房的维护结构以及防潮地面具有良好的防渗抗潮性能。皇史宬则是选择利用整石雕砌,石材的特点就是防潮阻燃,这就从建筑材料上保证了档案的安全。通过采用抬高室内地基的方法来防水防潮。
古代的很多档案库房建筑都是采用内筑石台来提高地基。明代内阁大库和皇史宬的室内地基就远远高出地面,皇史宬正殿更是坐落在cm高的石台基上。通过增大围护结构层的厚度来保持较为稳定的档案保管环境。综观我国古代建筑围护结构层,基本在五十公分以上。例如皇史宬选用整石雕砌,南北墙厚分别为6米,东西墙厚分别为3米,这种全封闭式的库房建筑都有墙壁较厚的特点,温湿度相对比较容易保持稳定。不但不容易随着室温的变化而对档案造成不利影响,而且更为坚固耐久。通过采用起脊式屋顶或人字形屋顶来防止屋顶积水,屋顶材质的选择也日趋考究。起脊式和人字形屋顶具有排水顺畅不易积水的特点,皇史宬采用的就是典型的起脊式屋顶,并且采用*琉璃瓦盖顶,对太阳热辐射反射系数大,吸收系数小,利于屋顶防热。
三、档案的虫霉防治技术
(1)防虫技术
汉代纸张的发明,使得书写记事的载体出现简纸并存的状态。由于纸张含植物纤维,较易受到档案害虫的侵蚀,产生了针对纸制载体的档案防虫技术。初期主要是通过处理载体的制成材料来实现保护,具体来说就是染纸避蠹。避蠹纸是一种用*檗汁加工的“潢纸”,将纸张浸渍在*色的*檗汁中晾干即成,*檗汁渗入纸中可以长年防虫蛀。东晋元兴三年桓玄帝下令官府以*纸代替简牍书写公文。简、帛的应用渐渐废止,纸张成为我国官府公文的正式书写材料,促使纸制档案载体的防虫技术进一步发展。一方面染潢技术得到了完善,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写道,“凡打纸生者,易于蠹败,宜入潢”。入潢处理既可在书写前,也可在书写后。未处理过的生纸经“入潢”处理就变成浅*色,不会再遭虫蛀。另一方面,两晋时期发明了雄*染纸法,这是对*檗染纸法的重要补充。雄*可用作绘画颜料,也可以用来涂写错字,不仅颜色与*纸相仿,而且错字“一漫即灭,仍久而不脱”,有较好的杀虫效果。
司马光《资治通鉴》手书残稿
此外,香气驱避法及翻晒法也是当时使用比较广泛的防虫方法。香气驱避法是将兰草、麝香、烟草、荷叶等可以散发出气味的中草药放在存放档案、典籍的柜架或库房里用来防虫避蠹。翻晒法是通过翻晒来破坏档案虫霉生长环境以避虫。隋唐时期出现专职染潢的行业,染潢成为造纸中的一道工序,今天所能见到的敦煌佛经就是用潢纸书写的。另外,由于佛教的传入,对经卷长期保存的要求产生了“干扫法”。寺庙的僧人趁天气干燥时经卷和虫卵间的吸附力下降,翻动或轻轻抖动所藏经卷,再逐页用软毛刷、排布、软布等轻扫,以求其长期保存。
在档案害虫防治方面,*檗染纸法仍被广泛使用。皇帝诏令文书公文都使用*纸,一方面当时人们“尚*”,另一方面是因为*纸中的小柏碱可杀虫。南宋时还出现过一种“以椒染纸”的染纸防蠹法,据史料记载:“椒纸者,谓以椒染纸,取其可以杀虫,永无蠹蚀之患也”。用花椒溶液浸泡纸张晒干后使用,花椒中所含化学成分以及从中散发出来的强烈辛辣气味都对蠹虫有较好的驱避作用。今存南宋刻本《名公增修标注南史详节》就是用椒纸印制的,一直未见有虫蛀迹象。除了盛于唐代的放置芸香法之外,宋代还采用放置角蒿、鱼石子等物驱避方法避蠹。
宋元时期通过放置烰炭来限制蚁的活动范围,如苏轼《物类相感志》云:“蜉炭断道,行蚁自回”。古代经史子集库房均置有敞口、无盖的炭箱,将炭摆放其中用以防蚁的同时也具有吸湿作用。此外,由于白蚁适宜在湿热条件下繁衍,所以保持室内通风干燥,也可防止白蚁的滋生繁衍。古人还深知用雄*、炭清、石灰以防潮避白蚁。明末时期,广东南海采用红丹防蠹纸(亦称“万年红”防蠹纸),其具体做法是将红丹加入添加剂和桃胶溶液,用水调匀制成桔红色涂料,刷在以竹为原料的毛边纸或连史纸上,阴干就成为效果显着的防蠹纸,特别是对于不经常翻动而又要长时间保存的有价值的档案,能达到长期预防蠹虫的目的。例如明崇祯年间刊印的《梦溪笔谈》,由于衬有红丹防蠹纸,至今完好无损。
(2)防霉技术
我国古代档案防霉采用最多的是白矾,将白矾用作防霉剂或加工制作防霉纸或溶于水中直接涂刷在档案载体上。因为白矾具有使微生物脱水致死的作用,所以可以防霉防腐并且沿用至今。除此以外,古人还用在墨中加入防腐剂的方法来防霉。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前,防霉剂以白矾、麝香为主,其次是含砷和硫的矿物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档案防霉方面也有一定突破,古人将防霉剂用水稀释涂布在纸上晾干,例如出土的十六国时期前秦建元年间的文书用纸,表面均涂布有矿物质白粉,通过涂粉杀菌消*而使纸张具有防霉性。
此外,翻晒作为辅助手段也是我国历代抑制档案霉菌生存的重要措施。宋元时期有定期于仲夏时节晾晒档案典籍的习惯。如果遇到没有日照的情况,还可以用人工去除空气中湿气的方法,这也是比前代保护工作进步的地方。同时,古人还将蜡做成圆形外壳,并将文书、书信封裹于其内,因能防水湿和保密,所以称“蜡丸”。据《唐书·颜真卿传》:“肃宗已即位灵武,真卿数遣使以蜡丸裹书陈事,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此外,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八七:“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中也有关于蜡丸的记载。
四、档案的装裱、装订
修裱技术是使用粘合剂把选定的纸张修补或托裱在已破损的档案上,以恢复或增强其强度和耐久性的技术。南朝宋时的中书侍郎虞和在《论书表》中对浆糊的制作、防腐,用纸的选择,以及去污、修补和染潢都有记载,这里提到的虽然是书画,但由于我国古代档案与文书、图籍相互融合贯通,因此档案修裱也是被包括在内的。隋代由于丝绸织品及造纸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修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史书记载“炀帝内府”所藏书画的装潢极为华丽,可见隋代的修裱技艺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到隋唐五代时档案修裱技术基本日臻完善,唐朝礼部员外郎张彦远撰写我国第一部修裱技术的理论专著《论装背辕轴》,初步系统地总结了当时修裱技术的经验教训,使传统的修裱技术开始走向理论总结阶段。
宋代设有专门职官主管修裱之事。传统修裱技术在宋元时期则达到高峰,从宋代宣和装等一些装裱成品中可见当时修裱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宋元时期不仅注重修裱技术的提高,对修裱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研究也非常突出,其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性文献主要有陶宗仪提出的科学划分修裱工艺的“裱褙十三科”,以及促进修裱技术标准化的宋代《绍兴御府书画式》和元代《装褫定式》。明清两代在档案修裱上的突出贡献是对修裱技术的全面总结,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明代周嘉胄,其代表作是《装潢志》,以及清代周二学,其代表作是《赏延素心录》。明代周嘉胄著有《装潢志》,总结了当时的修裱技术。档案修裱技术经过明清的持续发展和总结提高,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理论体系。清代乾隆四十年首先修缮了“满文老档”,后修缮档案制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