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炮制工艺
1.烫制法
常用的辅料有净砂子、蛤粉、滑石粉。烫后的药物表面呈焦*色或*褐色,色泽均匀,鼓起泡酥或爆裂起花。须醋淬的应有醋香气,干燥,不得有辅料。
①炮:药材用武火急炒,迅速取出,使表面焦黑爆烈,内部成分未散失。
②沙烫:选取颗粒均匀洁净之粗砂,置锅内加热至℃以上,放入药材翻炒,使药材均匀受热,表面逐渐鼓起,内部组织由坚硬转为松脆,直至表面焦*,倒入铁筛中筛去沙粒。需要醋淬者,可乘热倾入醋中,取出晾干使用。
③蛤粉烫:蛤粉受热传热较沙慢,烫药不易焦。动物胶类常用蛤粉烫,使内外受热均匀,质坚韧转为松脆。操作方法同砂烫,此外,还有用滑石粉炒烫、蒲*烫炒者,其烫制方法同上。
2.蒸制:
是将净药材或切制品直接或加入液体辅料拌匀后置于蒸罐或笼中隔水加热进行蒸制的方法。蒸制后的药物表面略鼓起,内无生心,色泽黑润,有辅料特有气味。
3.煮制:
是指将净药材或切制品加水或液体辅料共煮的方法。主要分为清水煮、矾水煮、醋煮、药汁煮、豆腐煮等。煮制时用“武火煮沸,文火煮透”。
①清水煮、矾水煮:煮后药物内外应色泽一致,无白心;有*药材必须煮至口尝无麻辣感或微有麻辣感,《药典》规定有含量测定的品种应按《药典》规定执行。
②醋煮:取净药物或饮片,加定量醋拌匀,置锅内煮至透习为度。煮后药物表面*色或棕褐色,有醋香气。一般每kg药物,用醋10~30kg。
③药汁煮、豆腐煮:药物表面较原色加深,色泽均匀。
④燀制:药物在沸水中短时间处理的方法,燀至种皮由皱缩到舒展,能搓去皮时,捞出,放入冷水中,有助于除去非药用部分,及破坏酶的活性,使有效成分得以保存。
中药煮制4.煨制:
将药材用湿纸、面团包裹置于炭火中,烘房中烘烤,或放于锅内烫炒的方法,药物表面较原色加深,色泽均匀,有特殊香气。以除去不利于治疗的油脂、挥发性物质,达到缓和药性的目的。
①面裹煨:将面粉加水和成团块,包裹药材,放锅内以热沙土烫煨,或直接放人炭火中,煨至面*黑为度,除皮备用。
纸浆煨:利用粗草纸将药物包裹三层以上,放入水中湿透,置锅内热沙中或炭火中煨至焦*为度。
③隔纸煨:将药材切成饮片,平铺在草纸上、药片上又铺纸,纸上又铺药,这样层层堆起,置炉火旁烘烤,使部分挥发性成分及油脂,受热渗到草纸中,以减低烈性和副作用。
⑤直接煨:将药物直接埋于无焰之灰火中,使药物受热而发泡或近裂,质地松脆。
5.煅制:
用强火烧制药物的方法,使药材松脆、性能改变、有效成分易于煎出,药材易于加工粉碎。药物表面无光泽,内外色泽一致,酥脆易碎或内呈蜂窝状,不得灰化。煅可分为明煅、暗煅两类,各种煅法要按具体品种来掌握操作过程和煅的时间,如矿石类要煅到红透为度,时间宜长;贝壳类只要煅至微红为度,时间宜短,煅得不透,不能使药疏松,煅得太过,使之灰化,则失去药效。
①明煅:将药材直接置火上或锅内煅烧。直火煅烧至药材红透为止,如磁石、自然铜、礞石、牡蛎、石决明等;或将药物置坩锅内煅,使熔化、发生气泡,待完全冷却后取出,如白矾煅后为枯矾,硼砂(月石)煅后为煅月石等;亦有将直火煅红之药材,迅速投入醋或药汁盆中,使其酥脆易碎,可反复煅淬。
②暗煅:(焖煅或干馏):将药材放于锅中,上盖一小锅,合缝处以*泥封固,上压一重物,小锅上放数粒米,以文火烤烧,等米变焦*,停火后取出药材,本法适于煅炭。
6.发芽类:
将灿稻、大夏、黑大豆等用水浸湿润,在一定温度下使其发芽。发芽之目的,主要在于增加药物的健脾和胃,助消化,解表邪的作用。注意发芽的温度和芽的长度。一般发芽时的温度控制在18~25℃左右,适当的避光并选择有充足氧气,通风良好的场地和容器进行发芽。发芽的种了应取新鲜、成熟、饱满的果实或种了,要求发芽充满在85%以上。
7.发酵类:
将药物加水加温,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使其发酵生上菌丝。如六神曲、半夏曲做成小块后,用草或麻袋盖紧,待其发酵药物表面有*白色霉衣,无霉气,不腐烂,有药材固有气味,取出晒干。不得检出*曲霉、活螨等致病菌。
8.制霜:
将含油脂的药物去壳研碎.用数层草纸纱布包裹、压榨去其油脂,反复数次至无油为度,所得粉末称“霜”。
水飞:系借药物的微粒大小不同,在水中有不同的沉降速度,以制取微细粉末的一种方法。一般常用于矿物类药材,操作时把已经粉碎的药物加水共研,研至乳钵底部无响声时,再加较多的清水搅拌,这样药材自然细浮粗沉,倾倒出上部的混悬液,然后再将剩下的粗末继续加水研磨,如此反复操作,至全部药材都变成混悬液为止。将混悬液合并静置沉淀,倾出清水,将沉淀物晒干研细备用。
本期的内容就到这里啦,下一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科普的中药饮片炮制工艺的相关内容。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陈其广教授为《河东中医》题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