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有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为心之液,故阴阳失调,五脏失司,情志心神受恙,都是导致病汗的原因。本文详细论述治汗的辨证及处方,见微知著,从“汗”得以窥见中医整体辨证的诊疗之道。
《内经》所论之汗,乃汗的生理之常。汗为人体流质之一,因暑热或体力劳动或精神紧张而排出于皮肤之外,正常汗液是人体散热与排邪的主要途径之一。
然病理之汗,若按部位、程度与病机分类,大致可分二十几种,现择其要者论述如下:
1、头汗
指汗液但出于头齐颈而还之谓。
乃湿热上蒸或阳明蓄血结于胃中,迫津液上逆所致。蓄血头汗出齐颈而还者,宜犀角地*汤;兼喜忘者,宜抵挡汤下之;
头汗、小便自利、渴不欲饮、少腹急结之太阳蓄血者,治宜桃核承气汤;
若胃热上蒸见额汗、发*、小便不利者,治宜茵陈五苓散,甚则茵陈蒿汤合调胃承气汤微利之;
食滞胃脘热气上炎而头汗者,宜保和丸倍用姜汁炒川连;
头汗出兼胸胁满、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往来寒热、心烦者,宜柴胡桂姜汤;
身微热、表虚头汗出不已,或因医者发汗太过,以致表虚者,宜*芪汤;
湿邪搏阳见头额汗出者,宜用胜湿汤或调卫汤;
水结胸无大热,见头额汗出者,宜小半夏汤加茯苓;
注意:病后产后但头汗出者,属虚阳上越,预后不良;伤于湿邪见额上汗出下之微喘者死,下后小便不利者亦死;凡见头汗,服调和营卫、理气化湿、豁痰散瘀药,或发寒热下体得汗者,为营卫气通日渐向愈之机也。
2、额汗
指不论冬夏额头常有汗出之谓。
此额汗多为醉后当风所致,足阳明胃经“循发际,至额颅”,酒后阳气虚张,循经上于额面,治宜葛花解酲汤(李东垣方),或辨证选用丹参、当归、茯神、地*、枣仁、*芪、酒芍、葛根、枳椇子等。
3、胸汗
指胸部多汗之谓。
多因思虑过度所致,为病在心。宜天王补心丹或生脉散加当归、枣仁;亦有平素心气不足,感寒服解表药后心悸汗出以手护胸者,治宜桂枝甘草汤加*芪。
4、腋汗
指汗出于腋窝甚则延及胁下之谓。
此系少阳挟热,为半表半里之证,治宜小柴胡汤或逍遥散加龙、牡;外用牡蛎、*丹(炒)、枯矾研为细末擦之。
5、阴汗
指前阴处常有湿汗甚则延及两股潮湿之谓。
一般多为湿热下注所致,但落实到具体治疗,仍需观其脉症,随症治之:
肾虚阳衰者,宜安肾丸(《和剂局方》);
面色萎*、脚软无力、阴汗常湿者,宜补肝汤加温肾之品,外用牡蛎、蛇床子、干荷叶、破故纸、官桂各等分,葱白数茎,煎汤去渣熏洗;
阴囊汗出,久而生疮,痒甚苦搔之不已,其后疼痛者,宜龙胆泻肝汤加祛风药、当归龙荟丸(《宣明论》)、二妙散加牡蛎粉、枯白矾、麻*根、赤石脂之属;
溺*臊臭淋漓、睾丸如冰、阴汗浸及两股、阴头亦冷者,治宜清震汤(《东垣先生试效方》);
阴汗不止,服青娥丸(《和剂局方》),外用炉甘石25克、蛤粉5克干扑,或用密陀僧、蛇床子研末扑之;
阴汗湿痒者,用蒜泥同淡豆豉和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30粒,以大枣2枚、灯芯草数茎煎汤,空腹时送服;
肾囊湿烂,先以吴茱萸煎汤外洗,再用吴茱萸、樟脑、蛇床子各15克,*柏6克、轻粉3克、硫磺6克,寒水石、白矾、槟榔、白芷各9克,共研细末掺于患处;
日久腰痛者,以全蝎(酒浸后焙干)3克、玄胡索15克、杜仲3克,共为细末,空腹时*酒糊丸,作一服,三服痊愈;
痒甚抓搔有渗出者,以笕菜根茎叶洗净晾干烧存性,研末敷之,配合蛇床子、苍耳草煎汤洗。
6、半身汗
指汗出止于半身之谓,多发于夏月。
此因气血不充内挟寒饮,为偏枯甚至夭亡之兆,不可不慎。宜十全大补、人参养荣、大建中等汤加通经豁痰药治之。待元气稍充,即用小续命汤一剂以开表,或防己*芪汤加川乌以散寒湿。此证虽有血虚,慎不可用四物汤等阴药,以其闭滞经络故也。
7、手足汗
指手心足心常自汗出之谓。
多由于脾胃湿蒸旁达四肢所致。外感表邪入里化热之阳明实热证,亦可见手足濈然汗出。具体论治:
胃中热聚逼汗外出于手足者,宜大柴胡汤、白虎汤、三承气汤酌情使用;
阴虚相火妄动者,宜知柏地*加*芪;
阴阳不和经络不调见手足汗出诸药不效者,宜八珍汤加半夏茯苓川乌(或炮附子);兼热者宜二陈汤加川连酒芍;兼寒者宜理中汤加乌梅;因虚者宜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五味子;
双手汗出如洗,用*芪、葛根各30克,荆芥、防风各9克,水煎熏洗三次;或用白矾葛根各等分为末,煎十数沸,洗数日有效。
脚心汗出属湿热者,宜牡蛎、*丹(炒)、枯矾共研细末,外擦足心;或白矾、粉葛各15克,煎汤连洗五日可效。
8、自汗
指不因天热衣厚体力劳动而频频汗出之谓。
此证初起多因胃热,继而渐为表虚,体肥胖腠理疏者多患之。治宜凉膈散、玉屏风散、玉泉丸(《沈氏尊生书》)之属,内清肠胃之热,外固腠理之气。若久延不治,则津亏液耗易成损证。
9、多汗
指极易汗出,较正常排汗量为多之谓。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尺涩脉滑谓之多汗”。《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肺脉缓甚为多汗”。《决气篇》:“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
按:藏于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多有由于卫气疏者,有由于营气热者,有由于营卫不和者,亦有由于痰滞者。大抵腠理疏豁之人,其脉必缓,兼浮者为风,兼滑者为痰,兼大者为热,兼弱为卫虚,兼迟为气虚阳虚,兼细为血虚阴虚,兼芤为失血。治疗以玉屏风散为主方,兼风者宜桂枝汤,挟痰者宜二陈汤,挟湿者宜羌活渗湿汤,因阳明热者宜凉膈、承气之属。
另可参考偏方:取健猪肚一个洗净,以糯米装满,用线封口,置于砂锅内水煮极烂,将肚与汤食尽,糯米晒干为末,每用一小盏,空腹时米汤调服。
又:五倍子枯矾等分为末,口水调匀填肚脐中,用纱布敷定;牡蛎粉绢袋扑之有效。
自汗服诸止汗药不应,药愈涩而汗愈不收者,宜理心血,用大量*芪加酸枣仁治之;有微热者加石斛;气血俱虚者宜十全大补汤半剂加炒枣仁15克;
若胸膈烦闷不能胜阴药者,宜生脉散加*芪6克当归3克炒枣仁9克,即效;
凡病人脉紧数有力,见汗出不止,呼吸有声者,为危重;汗出而喘(肺绝)或脉脱身痛甚(血竭),发润至巅,或汗出如油如珠如胶,或淋漓如雨者(真阳外越),主死,不治。
10、盗汗
指寐时汗出醒则无汗,如盗贼乘人不备而窃取之谓。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病者......寝汗出,憎风”。《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阳所至为寝汗,痉”。《气交变大论》云:“岁水太过,寒气流行......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按:此证在平时,则由卫虚不能鼓其脉气于外,不能约束津液,当目暝之时,卫气行阴,血气无以固其表,故腠理开而汗出,醒则行阳之气复散于表,则汗止矣。
有外感则属少阳阳明经之郁热,以当归六*汤主治。体虚者减芩、连、柏而倍加*芪;身热者加地骨皮、柴胡、*芩、秦艽;肝虚者加酸枣仁;肝实者加胆草;肝火者用当归龙荟丸;右尺脉实大者加知、柏;心烦者加*连、生地、当归、辰砂、麦冬;脾虚者去芩*加白术、山药、芍药、扁豆、浮小麦等;余如参苓白术散、牡蛎散,亦可酌用。
另:盗汗不已,用霜桑叶为末,合米饮调服。或以豆豉微炒,酒渍服。或以五倍子或何首乌为末,津唾调填肚脐中,纱布固定。
又:人参、苦参、龙胆草、麻*根各9克,共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30粒,烧麸汤送下,服至数日断根。
又:莲子、黑枣各7克,浮小麦、马料豆各一合,水煎服,数日可效。
11、*汗
指汗出粘衣汗色正*之谓。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汗。”“*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如柏汁,脉自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驰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汗,桂枝加*芪汤主之。”
按:此证因脾热汗出以水浸浴,水入毛窍所致,主用芪芍桂酒汤。昼热加防风,夜热加当归,食少加白术茯苓;若挟表邪者,其脉必浮,宜汗之,用桂枝加*芪汤;挟里实者,腹必胀痛,宜下之,用大*硝石汤。
又:以蔓荆子为末,平旦以井华水服一匙,逐日渐加至两匙,以去为度。于每夜小便时浸少许帛于便盆内,其*色渐淡至色白者为瘥,不过五升即愈。
12、心汗
指别处无汗,独当心一处汗出津津之谓。
《素问·经脉别论》云:“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惊从外来,恐从内生。人受惊吓则神伤,易神气外浮,“阳内薄之”而汗出;内伤多由思虑太过、心血暗耗所致,可辨证使用天王补心丹、当归补血汤等;
若火不生土心脾两虚者,用归脾汤倍加*芪,或生脉散加当归、枣仁、茯苓,以猪心煎汤送服。
另:用豮猪心一个剖开,带血纳入人参当归各一两,煮熟去药,食之。
13、胃虚汗
指因胃气虚弱,水谷气散而汗出之谓。
《素问·评热病论》云:“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一部《伤寒论》,尽管条分缕析千头万绪,然一言以蔽之:保胃气,存津液。治病千变万化,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仲景群方之魁的第一方桂枝汤治汗,原理是内调脾胃中调气血外调营卫,即脾胃——气血——营卫,这样三个层次,服药后“啜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为什么?就是壮水谷之气以保胃气。当补气益胃运脾为主,治宜桂枝汤、小建中汤、六君子汤加生*芪之属。
14、阳虚汗
指阳气虚卫表不固而汗出之谓。
盖阳虚者阴必乘之,见体倦四肢发厥而自汗。治宜*芪建中汤或芪附汤,偏脾阳衰大便稀溏者用术附汤,偏肾阳虚畏寒明显者宜参附汤。
15、阴虚汗
指阴血不足阴不敛阳而汗出之谓。
盖阴虚者阳必凑之,入晚尤甚,症见肌肤枯燥,甚者以手扪之灼热,脉细涩数尺有滑象,治宜当归六*汤、知柏地*汤,酌加归、芍、麦、味、生龙、牡一类;燥热不显者,宜*芪建中汤加当归、熟地。
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或学习参考,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操作使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THEEND—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fana.com/bfjb/16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