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榨油厂在昭苏县已是初具规模了,可是工作环境特别差。昭苏县主要油料有两种:油菜籽和胡麻籽。
油菜籽中含有一种芥酸成份,这种成份有微*,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很浓的辛辣刺激气味。收来的胡麻籽中混杂有一种兔絲子籽,加工中兔絲子籽也会产生刺激气味。
为了能够提高出油率,这两种油料必须经过烘炒。当时是用四口平底铸铁锅架在炉子上,下面烧煤。每口锅内有两只炒刀搅拌油料,经过加温后菜籽气味,以及烧煤产生的煤烟,使整个车间都弥漫在煤烟和辛辣刺激气味中。
车间内仅靠天窗通风,不能将废气及时排出。当时的炒料工都是女同志。每当炒锅出现故障后,还要在一米高的锅台上爬上爬下地排除故障,吸入的废气就更多。
烘炒菜籽(谭文华提供)
榨油工作也很辛苦。榨油机有三个榨膛:由榨排、榨圈、榨螺及榨笼等部件组成。经过手动调整榨膛内的压力,将油料里的油榨出。这些部件是会磨损的,当时是凭眼睛来判断油料压榨是否正常。如果压榨过程中出现出油量减少了,或者根据工作时间判断部件磨损了,就要及时更换部件。
整个榨油机工作部件的温度都超过多度,最大部件榨笼有50公斤重,在这种环境下要人工将磨损件缷出,不小心会发生燙伤。
榨油机(谭文华提供)
如果用当时描述汽车司机的那句话:'嫁人不嫁开车郎,进门一身油衣裳’来形容有过之而无不及。那时我们都是单身汉,又没有洗澡堂,只能回去在食堂打些热水洗洗。
剛榨出來的油是毛油,必须经过两级沉淀池沉淀,然后将油泵到滤油机进行过滤。成为当时在昭苏县上市的‘成品油’。但这种‘成品油’含有许多杂质,因此这种‘成品油’只能是毛油。当经过精炼后的清油也只能达到国家食用油“四级”标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购买清油时尽量购买国家四级以上的清油,虽然价格高点对身体妨害小。
原粮油加工厂部份干部、职工在原榨油车间留影
(刘金玲提供)
榨油厂从年建成投产。初期虽然产油并不高,但它对昭苏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决了昭苏人民的吃油问题,提高了昭苏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昭苏其它行业的发展,如餐饮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给油菜籽运输节约了大批运力。
榨油厂作为昭苏第一代工业企业,为昭苏县培养了第一代产业工人。为粮油加工厂在年建设了一座那时西北地区最大的榨油厂储备了优秀的专业人才。
技术革新显身手
菜籽压榨中产生的油渣饼是优良的牲畜饲料和有机肥料,当时的昭苏人不会有效利用。
河南省温县的客商,驻守在昭苏县收购油渣。温县是小麦主产区,他们将菜籽饼粉碎后,播种小麦时带油渣下田。他们随时将收购的菜籽渣饼运回河南。
谈话中得知他们那里生产有车床,车床在当时是紧缺产品。就达成了我们用菜籽渣饼换他们车床的协议。
等到车床运到加工厂才知道是只能简单加工的土车床。既成事实那就用吧。那时张伟斌已经接替了我的工作,我就用这台车床练习操作。
我经常去修造厂找李洪德师傅请教。车床操作主要是磨车刀,角度把握住。土车床上加工零部件是没有问题的。
随着时间的发展,加工厂又进了电焊机、小型台钻、砂轮机等设备。让我在伊犁农机厂学到的知识充分利用起来。
随着时间推移,操作技术更加熟练,小的零部件再也不求人了。而且在以后加工厂内部各种改造中,还能生产出部分设备,如输送面粉的螺旋输送机等。
皮带输送机(编辑网摘)
榨油厂出菜籽渣都是用板车往车间外运,很麻烦的。我就利用动力车间传输的动力,加工了一套螺旋输送机及皮带输送机,用来往榨油车间外油渣堆场输送生产出来的菜籽渣饼。这也是我第一次设计、制作的专用设备。也积累了很多制作经验。
自己动手改善生活
那时候的昭苏县城很小,道路全是土路。但是那时风气很好,各民族间关系很融洽。所谓“清真”意识都很淡泊。我记得很清楚县粮食局局长达吾提在家里还养猪,民汉之间都互相串门。民风淳朴到你进入任何一家哈萨克族毡房,毡房女主人都会用奶茶和馕来招待你。
我们都是来自外地的知青,家都在外地,每逢民族过节,都会请我们去作客。我们也是厂里的老工人家里的常客。
时间长了也有知青与他们的子女结婚。如芦山修大女儿芦玉花就与八钢知青孙刚结婚。二女儿芦本英就与新疆粮校学生刘谦吉结婚了。
后来各自结婚成家后,我们这些小家庭面对的困难就多了,比如家具几乎家家都缺少。
昭苏木头多,我们用散酒换木头。我学会了木工技术,自已作木箱去和牧区的牧民换木头。一只木箱可以换一根木头有了木头就给自己作傢具。
自制的五斗柜,写字台(编辑网摘)
我给自己家里作了五斗柜、写字台、方凳等。吃水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无法解决,只有在昭苏县有了自来水后,情况才有了好转。
昭苏肉食还比较多,那时一只羊七、八元就可以买到。四、五家人分宰一头牛或者一匹马也是常事。蔬菜只有白菜、土豆、萝卜等几样,虽然单位会从伊宁市组织新鲜蔬菜和水果分配给职工。我们也想办法为自已改善生活。
养鸭做松花蛋
那时家家户户都养鸡,可是年年闹鸡瘟。一闹鸡瘟,眼看着好好一只鸡站着或跑着,突然头一栽下来两腿乱蹬两下就一命呜呼了。
那时鸭子好养些,所以我每年都要养十几只鸭子,一年约可得近千枚鸭蛋。鸭蛋可以淹成咸鸭蛋吃。
自制的咸鸭蛋(谭文华提供)
医院的中医陆玉科医生有一本做松花蛋的书。只是那个配方里要用到一种中药材:密陀僧,为粗制的氧化铅,含铅有*。在配方里是主料不能不用,配方里还需要生石灰和碱。用水化开后还要加入草木灰。
民间传说用天山上的爬地松烧成的灰,做成的松花蛋表面有一种雪花样结晶体。还要到山上采集爬地松,烧成灰加进去。
等灰料温度降低后,带着手套将鸭蛋表面沾满灰料后,再用锯木屑包裹才祘完成。约一个月后将松花蛋打开,发现其表面真的有雪花状结晶体,打开变蛋里面的蛋*也如书中描述的一样是糖心的。松花蛋制作成功了。
自制雪花状的松花蛋(编辑网摘)
种土豆
那时昭苏县各单位院子里的空地都种上了土豆,家家户户也都不缺土豆。加工厂警卫努拉洪,他的房后有一亩多地,每年用来种土豆。只见他种,可是收成很少。我就想着怎样教他种土豆,同时也验证我的方法是否可行。我向他要了一块大约宽4米长约30米的一块地,我用我的方法将土豆种下。
多像羊头的大土豆(谭文华提供)
昭苏雨水多,牛羊满地跑。一到下雨天,雨水和牛羊粪就顺着我规划的方向集中流入我种植的土豆地里。地沟也是我提前设计好的,所有雨水顺着我设计的方法流入土豆地里。眼看着土豆秧有大姆指粗了,快要收获时土豆根部的土块都裂缝了,我知道我的方法成功了。
到了收获时大的土豆一个就有一公斤重。努拉洪种的土豆大的只和我的小土豆一样大,试验成功了。第二年再没有种,努拉洪还是年年种,年年产量都不高。
自己动手做粉条
我在昭苏*马场副业队认识两位叔叔一位叫沈宝林、一位叫殷大寿。他们经常给我从*马场带猪肉等。有一次给我带了一捆粉条也不知道是什么粉作的,只是吃时口感顺滑、特别好吃。
一天婶婶来我家,提起粉条是他们自己用土豆粉做的。具体步骤一说,我立即动手开始制作工具。擦粉机是我用一块园钢管表面打光后,用铁錾子打出齿来。我会木工活,又作了张擦粉机架子,再用两只废轴承将轴配合好,擦粉机立刻就将土豆擦出细细的絲来。将土豆絲用纱布过滤后,得到的土豆粉再经过清洗数次后,晶莹透亮的土豆粉就出来了。
经过晾晒后的粉块用手搓碎、过筛成细粉面。接着开始制作压粉条机。也是用柴油机的废缸筒作筒,将打好眼的铁板焊接上,整个筒体完成了。接着制作活塞,当然也是废料了。将其拼接在自制木架子上,自制的粉条机就做成了。
自制土豆粉条的过程(编辑网摘)
万事具备,就等天气最冷的时候作粉条了。到时候我们的大师傅就出场了,张培仙:一位五大三粗的山东大娘,刘庆兰:另一位山东大娘,她们在山东是制作粉条好手。
只见她们将化了白矾的冷水将盆里的粉面调成水粉状,再将其加热成糊状,然后加入粉面不停揉搓,一块粉团就成了。然后作成小粉团放入压粉机筒内。男子汉就出场了,经过杠杆加压,把粉条压入开水锅,待其浮起后,用木棍捞出来,放进凉水盆里,立即在室外冰冻成冰块。再将粉条冰块搬入热房间一边化一边用手搓,一根根粉条就出现在你的面前。
自制土豆粉条(谭文华提供)
当时只要大家配合的好,每晚能将拾几公斤粉面做成粉条。
虽然当时的粉条制作工艺用了白矾,因白矾含有铝对人体有害。但在当时却是一道粉条白菜猪肉菜,是过年美食的稀罕物了。而且在当时也是很多家庭羡慕的。
那时很多人家都找我们帮助制作粉条。县三中的周先铭老师,我的湖南茶陵县的老乡也让我们作过粉条。
昭苏油菜的发展
昭苏县盆地四周环山、海拔高、降水量充沛、气候冷凉湿润,年平均日照时数为小时。
特有的光热资源极其有利于油菜等喜凉作物的生长发育。是全国少有的可载培芥菜型、白菜型、甘蓝形油菜的地方。
昭苏油菜花(编辑网摘)
昭苏县建国前新一直在种植油菜,建国后油菜种植又大面积推广种植。在上世纪70年代未前主要种植芥菜型油菜,该型油菜为*色。
昭苏油菜花(编辑网摘)
昭苏油菜籽生产发生了三次大飞跃。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未到80年代初,油菜生产由芥菜型油菜转向白菜型油菜,促进了耕作制度的改革,结束了夏翻秋闲的历史。
第二次飞跃飞跃发生在—年,油菜生产由白菜型油菜转向甘兰型油菜,单产和品质大幅度提高。
第三次飞跃发生在年至今,油菜品种由常规品种转向杂交品种。杂交甘兰型油菜与白菜型油菜相比单产和效益成倍提高。油菜籽种植面积超过小麦种植面积,成为昭苏县第一大农作物。是新疆最大的春油菜籽产区。常年种植油菜80一90万亩。是新疆油菜种植面积的50%以上。
昭苏县被誉为“中国油菜之乡”。昭苏县油菜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农产品地理标志(编辑网摘)
作者后记:
去昭苏县收集粮油加工厂的相关资料。受到昭苏县粮食局局长曾学金,昭苏县金丰粮油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太学,总经理杨恒平,秘书方先礼等全力支持。
左起:杨恒平、曾学金、李太学、方先礼
在昭苏县期间为我提供交通车辆,并全程陪伴着我去原昭管处粮站(阔克吐拜粮库),77团榨油厂,种马场草原榨油厂及几家面粉厂拍摄相关资料。并陪着我去县*史办去寻找资料,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原来的榨油厂已不存在,只能使用相应的设备图片。可能存在专业术语使用不准确,还请大家谅解。
作者简介:
谭文华,年12月出生于南京浦口区、
年9月支援边疆建设后到伊犁农机校学习(机修专业、三年制中专)。年9月毕业。
年3月到昭苏县三公社拖拉机站接受再教育年1月分配到昭苏县粮油加工厂工作。(动力工、技术员)。
年11月内调到粮食局。(技术员、助理工程师)
年10月调伊犁电解铝厂工作(工程师、科长)。年在铝厂退休至今。
本期编辑:孙建国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fana.com/bfpz/12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