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耳鼻喉科门诊,经常能听到病人这样描述病情:
突然头晕起来,天旋地转,
天花板和桌椅板凳都在转,
不敢睁眼。
这一症状便是所谓的“眩晕”。医院耳鼻喉科刘文主任医师介绍道:“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它涉及多个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占耳鼻咽喉科门诊的15%。”
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下眩晕
什么是眩晕具体来说,眩晕就是平衡失调,自体和(或)环境旋转错觉,有时伴有眼球震颤、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等。
但是为什么到多数眩晕与耳鼻喉科相关呢?下面我们从眩晕的病因上寻找答案。
引起眩晕的疾病种类很多,大约有上百种病可以引起眩晕,不同的疾病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按照病变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大类。中枢性眩晕是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比如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约占眩晕病人总数的30%。周围性眩晕约占70%,多数周围性眩晕与我们的耳朵疾病有关。
耳鼻喉科刘文主任介绍: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前庭器官在人的内耳中,它和耳蜗紧密相连,总称位听器官。前庭负责身体的平衡,耳蜗负责听声音。而周围性眩晕多因这个“位听器官”出现问题。发作时多伴有耳蜗症状(听力的改变、耳鸣)和恶心、呕吐、出冷汗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疾病可反复发作性眩晕,自行缓解。
常见的疾病:“耳石症”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运动中保持正常的自身平衡,是因为双侧耳内有调节身体平衡的器官。其中重要的结构之一就是球囊、椭圆囊。在球囊、椭圆囊结构的表面镶嵌一层感受人体运动变化的碳酸钙盐结晶,形状像石头,故称耳石。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通过耳石的重力作用及神经调节保持自身的平衡和完成各种运动功能。当头部受外伤、或者年老退化的影响,耳石从原来的位置上脱落。当头位改变时,耳石在耳内漂浮移位、刺激耳内的神经末梢而引起眩晕呕吐。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位置性眩晕,在临床上最为常见。是一种特发性、由头位改变激发的、伴有眼震的短暂发作性眩晕,也是神经内科眩晕患者最常见病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一般临床表现为:起床坐起、睡觉躺下或半夜向一侧翻身时,突然出现剧烈的天旋地转,往往还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更严重者,哪怕只是做抬头、弯腰等动作,也会诱发眩晕。
“耳石症”易被误认为脑供血不足、颈椎病、梅尼埃氏病、高血压等疾病,经过大量检查及药物治疗,花费巨大而临床效果不满意,加重了患者经济及心理负担。
如何确定自己是否得了“耳石症”?耳石症引起的眩晕多与姿势的突然改变有关,如起床、躺下或翻身时,如果患者静止不动后眩晕多可在一分钟内缓解。不过在眩晕停止后,仍可能有走路时头重脚轻的感觉,就像喝醉酒后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会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如果患者家属在身边,可以在眩晕发生时观察患者的眼睛,如果有明显的“眼震”(瞳孔会不停地转动),则耳石症的可能性比较大。
医生对耳石症的诊断并不难,经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后,再让患者坐在床上做一些姿势的变化,如从坐姿迅速变位卧姿,平躺时转动头位等,同时观察其是否有眼震——这叫做“变位试验及翻转实验”,即可快速诊断耳石症。
耳石症的治疗刘文主任说:经过体位激发试验,不同类型耳石症采用针对性手法复位治疗,一次治愈率高达90%以上,患者可在门诊治疗,治疗完成后临床症状即可缓解,到不打针,不吃药,且无不良反应,经济安全,为广大饱受眩晕困扰的患者解除了痛苦。
而近年来国内引进“眩晕诊疗系统”,是一种三维、全自动、数字化的人体体位运动管理系统,配有眼震捕获、分析软件,医院广泛验证了的前庭功能检查、BPPV诊断、治疗方案,可以进行常规的前庭功能检查作为眩晕症诊断的辅助手段。
对比耳石症的手法复位治疗,“眩晕诊断治疗系统”具有安全性高、风险小,准确性高、疗效高、更彻底等优点,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是手法诊断和治疗的三倍,现已成为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的主要治疗方法。
医院耳鼻喉科,引进“眩晕诊疗系统”,为我市北方地区广大患者带来治疗福音,解决受眩晕困扰患者的痛苦,同时引进眼震电图仪、前庭功能监测等检查设备,提高对眩晕相关疾病的准确度,能够针对每位患者不同的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如您有眩晕方面的问题,欢迎您来我院耳鼻喉科咨询就诊。
门诊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fana.com/bfpz/17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