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
泼墨画工
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
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他就是中国国画大师
张大千
张大千、张善孖昆仲共同创建了大千画派,是中国综合性绘画流派之一。二十世纪20年代,他们在上海西门路西成里“大风堂”开堂收徒,传道授艺,所有弟子们皆被称为“大风堂门人”。它是一个延续、开放、包容性极强的中国画画派,不管是山水、花鸟、人物画种,还是工笔、写意、泼墨泼彩等画法,大风堂画派的画风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是一支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中国画画派。和许多画家一样,张大千也同样经历了描摹之路。在近代像大千那样广泛吸收古人营养的画家是为数不多的,他师古人、师近人、师万物、师造化,才能达到“师心为的“的境界。他师古而不拟古,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进行了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泼墨,创造了泼彩、泼彩墨艺术,同时他还改良了夹江书画纸的质地。年秋,寓居成都桂王桥西街的张大干急于筹措去敦煌的经费,并备办纸张、颜料。殊不知,偌大一座成都城,竟然买不到绘画用的宣纸。原来用的安徽宣纸,因侵华日*占领了安徽泾县,来源断绝。他找“诗婢家”装裱店的老板郑伯英帮忙想办法,郑伯英告诉他:“安徽纸眼前是弄不到了,只有夹江的粉连四纸。八先生(大千行八)何不一试?”年冬,张大千来到了夹江石子清的作坊。石子清的作坊在夹江县马村石堰村,是一家声誉很高的造纸作坊。当时石子清去世,儿子石国良变成了作坊主人。张大千花了一段时间蹲窖池、看沤竹、捶竹料、上篁锅、辨帘纹、捣石臼、上纸榨、刷纸、切边角。他发现,当时的夹江连四纸,全部用纯竹料制作,拉力不够、绵韧性差、抗水性不强。遂同槽户商量,改良原材料搭配,在竹料中加入寸把长的棉、麻纤维,以增强纸的拉力,在纸浆中配入一定比例的白矾、松香等物,以增强纸的抗水性和洁白度。经过反复试制、试写、试画,新一代夹江书画纸问世了。张大千根据绘画的需要,亲自为之定下了纸张的大小规格:四尺乘二尺、五尺乘二尺五寸。亲自设计了宽纹纸竹帘,并巧妙地制成暗纹印在纸上,在纸的两端做有云纹花边和“大风堂造”。经过改良,画纸拉力增强,可承重笔、洁白细腻、浸润性好、书画皆宜。当然,制作这种纸张要比一般纸费时费工。“只求有纸用,何惜出重金。”张大千以五六倍于普通纸的价格,第一次就向石国良定购了两万张。年春,张大千二度来到夹江,验收石家作坊所制之纸。不久,他带着夹江生产的书画纸去到甘肃敦煌,率领他的画友、学生、子侄,对敦煌的古代壁画进行了大规模的临摹工作。经过两年半的辛苦劳作,共临摹了南北朝、唐、五代绘画作品件,这批艺术品先后在成都、重庆展出,轰动一时。大千先生用他的神笔,用夹江的书画纸,艺术地再现了敦煌,徐悲鸿、柳亚子、于右任、叶圣陶等艺市家、文学家为之推崇备至。如今,在大千纸坊靠外面的一个小院子,可以看到竹树蜿蜒的那条浅谷的大概面貌,回头看门楣,上方书“大风堂”三字,是张大千先生的笔意。门左右有当代书法家书写的对联:纸乡已传千年史,书画可达万年情。来源:中共夹江县委组织部编辑:唐俊佳校稿:潘虹旭审核:谢靖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