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白矾 > 白矾成分 > 正文 > 正文

修书浆糊小记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4/5 19:04:51

绘:岚心

提到粘合剂,你会想起什么?是胶水、、还是3M。。。

古时候没有这些化工产品,但也有一些很好用的天然粘合剂。例如糯米混合砂浆垒砌城砖的工艺:从北京二环的明代城墙遗址,到西南客家旧时的土墙围楼,据悉都用这种方式建造。历时百年仍然牢固坚硬、砖缝严密。

也有用大蒜作粘合剂的,是黏贴瓷器、玻璃的好帮手。听闻以前道士们用捣碎的蒜汁修补道观里破损的礼器。试试将大蒜拍成烂糊糊的蒜泥,放置越久越粘手。能加固挂彩烧釉的器物,想必粘性非常强大了。

此外还有植物橡胶、动物骨胶、中草药等等,种类繁多。这些物质取自山川大地,应用在千家万户,在历史的各行各业中流传甚广。各种天然粘合剂中,面粉浆糊大概是普及度较高的一种。从民间纸扎工艺、到裱糊窗户,都少不了浆糊的身影。

尤其在书画装裱与古籍修复行业,面粉浆糊更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浆糊的加工

中国画讲求“三分画七分裱”。薄软的宣纸通过浆糊装裱,展现出书画作品力透纸背的精气神。修复古籍使用的是稀释后的浆糊,更便于喷水压平和装订。

走过琉璃厂或潘家园,若见有店家挂出“手工装裱”或“古籍修复”的招牌,大约便是用这种传统的浆糊工作了。

①、提取与加工:

制糊也叫“打浆糊”。我国使用小麦淀粉打浆糊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论装褙裱轴》:

“凡煮糊、必去筋,稀缓所得,搅之不停,自然调熟。余往往少入细研熏陆香末,出自拙意,永去蠹而牢固,古人木之思也。”

“去筋”是个重点。远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已经意识到,先去除小麦粉里的面筋提取淀粉,熬制出的浆糊更加白净耐用的道理。

去筋的方法也称“洗粉子”:揉好的面团放置于干净的水盆中持续揉搓,淀粉落在水盆内,手中余下的面筋弃之不用。

“煮糊”:即熬煮盆底析出的淀粉,直至粘稠。再加入香料药草,做防虫防腐之用。

随着历代书画的发展,装裱之法盛行,制糊的方法在后世的记载中越发详细,(明)周嘉胄《装潢志》提到:

“先以花椒熬汤,滤其椒,盛净瓦盆内,于冷,将白粉逐旋轻糁上。令其慢沉,不可搅动。过一夜,明早搅匀,如浸数日,每早必搅一次。冷过性。淋去原浸椒汤,另放一处,却入白矾末、乳香少许,用新水调和,稀调得中,入冷铛内,用长大擂槌不住手擂转,不令结成块子,放用慢火烧。候熟,就锅切作块子,用原浸椒汤煮之。搅匀再煮,搅不停手。”

这里“冷铛”指“冷锅”。制浆时用什么水,怎样加面粉,又加入哪些防腐材料,浆糊成型后如何处理等等,文中一一明述。

着实佩服古人的文字能力,把捣浆糊这种粘得满手满盆,动作挥汗如雨,恨不得换双麒麟臂来擂槌不停的体力劳动,描述得如同烹茶合香一样风雅脱俗,朗朗上口。古人境界,高山仰止吧。

②加料防蠹:

浆糊里入香防虫的方法,在古代文献记载中五花八门,充分发挥着我国中草药的特性。如(明)高濂《雅尚斋尊生八笺》:

“白面一斤浸三五日,候酸臭作过,入白芨面五钱、*蜡三钱、白矾三分、白芸香三钱、石灰末三钱、官粉一钱、明矾二钱。用花椒一二两煎汤,去椒先投蜡矾芸香石灰官粉熬化入面作糊,粘背不脱,又法飞面一斤入白芨末二两豆粉五钱亦妙。”

其制糊过程中,所添加的蜡矾芸香石灰官粉,和白芨豆粉花椒等物,涵盖了从植物原料到矿物原料的各式防虫防腐秘籍。

再看(清)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八.装潢法》中,添加的配料更是应四时变化而各有不同:

“……春以皂角一挺、滑石、白矾、川椒、*蜡、油各一两;夏用蜡、矾、艾格一两、金精石、木鳖子、秦芃、白芨、芫花各半两、巴豆少许、皂角一挺;秋加石燕少许、冬用*蜡一两、硼砂二钱、茯苓二两、盐三钱、面一斤……”

古时候,不掌握点中草药常识,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会打浆糊。古人在制糊防蠹方面的周章繁琐,实在是局限于当时的存储条件——没有冰箱、没有恒温恒湿库房。而中国纸张却偏又绵软脆薄,面对冷热干湿的四季交替,为延续字画书籍寿命,只能花心思从工艺源头琢磨办法。

这些添加在浆糊里复杂的食材药剂,也无不体现出古人惜书爱画,致力于文化传承的良苦用心!

?·.古糊:

新打好的浆糊粘度较高,之后受室温等外界条件影响逐渐质变,粘度会随之降低。(清)周二学《赏延素心録.第五则》:

“……夏裱治糊十日之前,春秋治糊一个月之前,过宿便失糊性。装潢郑墨香云:糊帚新则硬涩,旧则脆脱,利用在不新不旧之间。”

从实用性来说,新制的浆糊像初出茅庐的小子,青涩性急不便启用;放置过久的浆糊又垂垂老矣,提不起精神粘合不牢。非要是正值壮年,粘度得当,且性子平稳,调度起来才最得心应手。尤其修裱一些脆弱并韧性很差的纸张时,浆糊的品质非常关键。

一般来说,小麦淀粉制成的浆糊变质后应当摒弃,不宜再用。然而在日本装裱界,却专门利用其发酵的特性,制作一种特殊的“古糊”。

古糊也称“陈糊”,通常选在一年中最冷的大寒时节制作。先用小麦淀粉熬出浆糊,趁热倒入大缸中,再注入冷水没过浆糊,盖上缸盖,放置地窖内。任缸中浆糊充分发酵,长出厚厚的霉菌层。

到夏季,霉层长到最厚时,开缸除去表面黑色的霉菌,重新注入新水。如此反复,经过六到十个春秋,直到浆缸里不再长出新的霉层,泡浆糊的水呈淡*色时,古糊就算制作好了。用时挖出一块,过箩细筛,用清水调成米汤样。

通过长期发酵,古糊具有酸性和粘度低的特点,味道很不好闻,但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抗菌性。使用上需配合日式装裱工艺的某些特殊技法,方能相得益彰。

这种古糊的制作与使用,同我国的制糊法和用糊法有着明显区别。

细数它的制作过程真是非常麻烦,但也不禁感叹:沉寂在地窖大缸里,黝黑霉层下的古糊,经过岁月的锤炼和积淀后,似与传承千百年的书画古籍更般配吧?若再经由手艺精湛的装裱匠人一番操作,以功夫见功夫,以功夫传千古。传统手工艺保护,说到底不过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和博弈。

?·.存储:

遗憾没有时间把古人提粉制糊加料的技术一一试验。平日修书工作常用的浆糊,基本上除了淀粉与水,其他什么也不添加。特别是在不能明确配比原料的比例时,尽量简单一点,比较安全。

如果一次提取的淀粉较多,用不完,可倒出上面的清水,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淀粉自然晾干成块状,用时掰下一块熬制,效果依然很好。

制成的浆糊最好冷藏存储,如果发霉变质就不能再用了。轻则粘度不够,重则霉菌转移到书画古籍上,不利于保存。

目前市场上也有成品浆糊出售,可直接拿来用,但加工过程不可考证,有可能掺入不明原料,唯恐伤纸伤画。故而许多手工装裱或修复行业还是采用自制淀粉熬糊,更能保证修裱品质。也可以购买纯度较高的小麦淀粉来直接熬制。

随着科技发展,装裱行业有了立等可取的机器裱画和迅速快干的工业褙胶。但传统浆糊装裱修复的字画书籍所具有的留存时间久、可二次揭裱等优势,仍然不可替代。

工艺上来说,也只有将字画铺就于漆红大案上,在装裱师父行云流水的托裱操作中,你才有机会目睹“清水流浆一排笔,墨色如花开”技法之美!

?·.煮糊与冲糊:

用小麦淀粉制作浆糊主要分为两种方式:煮制与冲制。

①、煮浆糊:

通常的方法:淀粉兑凉水化开,多放些水也无妨,另起一个大锅隔水熬,边熬边搅拌。淀粉加热后逐渐粘稠。这种方法比较费时,但很直观,不容易出错,可根据稠稀程度随时关火。

也可以直接把淀粉水放在火上熬制,但容易糊锅,搅拌必须持之以恒。浆糊没有打好却把锅扔了就不值当了。

煮好后的浆糊放置自然冷却,稠浆糊可兑入冷水加速冷却。用之前拿杵棒捶打,增加粘性。

②、冲浆糊:

与煮浆糊相比,冲浆糊的方法相对简单,内容上却更讲究功力。古籍修复所需浆糊用量少,多采用冲制法,便于每日换新。

方法:放少许淀粉在碗里,烧好的开水从上面缓缓浇入碗中,同时用搅棒沿一个方向快速旋转搅拌。淀粉在开水和搅拌的作用下逐渐变熟、变粘。外表呈发亮的乳白色,并伴有熟面的香味。

中原地区的古籍线装书纸张大多偏薄,修补书页或溜书口使用稀释的浆水更适宜。修完后加书捻、上书皮和贴书签的工序,则需要点浆式粘贴,宜用干浆糊,也就是稠浆糊。

能把浆糊冲到干稀浓淡随心所欲,并非一朝一夕,是手下见功夫的事情。

保险一点的方法:先把淀粉兑一点冷水化开,再冲热水。化淀粉用的冷水不能放多,会影响冲入的开水温度,浆糊不熟时呈现粉白的生疏感,香味不突出,粘性也大打折扣。

加热水后,快速搅拌也有讲究,要保证淀粉均匀受热,速度不能太快,应配合冲水的速度。过高的温度导致浆糊过熟,呈半透明状,冷却后干结起皮,好似一锅熬过火了粥,也是不能用的。

论冲浆糊的最高境界,大概是直接开水冲淀粉。真要稳、准、快才行!操作起来,颇似老北京前门外小吃店里伙计们擎着龙头壶冲茶汤的气势。

有经验的老师傅大多能顺利地直接冲糊,和隔水熬过的浆糊一样稠腻。而新手掌握不好速度,手忙脚乱中只能炮制一碗半生不熟的面疙瘩。面疙瘩里包着生粉,再搅也搅不开,只好借助箩筛,从细密的筛眼中过滤出洁白滑腻的浆糊,再行使用。

初入修复行业,免不了经过几次浪费粮食的教训,在不断纠结中进步,才得以练就一手冲浆糊的神乎其技。

·.小结

观一幅手工装裱的挂画,或捧一册手工修复完的古籍书,人们看到它的平整与精美,感叹手艺人的技术精湛。较少有人意识到,还有薄厚得宜的浆糊渗透其中,贯穿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或许这些你看不到的精髓,才是修复工作中灵*般的存在。

传统浆糊的使用,也体现出“修旧如旧”的原则。它所具有的可逆性,为未来出现更好的修复方法留有余地。

从古至今,从事装裱修复的匠人们大多依靠经验测量浆糊的粘度。现今科技进步,人们利用波美计将浆糊的不同粘度进行量化,用数据界定出不同粘度所适宜的不同操作方式。也发明了打浆机,不用再手工锤捣,解放了劳动力。

无论煮糊或冲糊、干浆糊或稀浆糊,机打或手打,其目的都是为古旧书籍和书画续命而作,为连接人类文明的过去与将来而不断索。

那么,如何鉴赏一碗合乎标准的稠浆糊呢?引用同事一句戏言:大约是白腻腻、香喷喷、亮镗镗的猪油一碗吧!

浆糊打好了,修复师的一天刚刚开始。

编审: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胡泊

经作者授权,转载自“听荷池馆”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fana.com/bfcf/14493.html

冀ICP备2023016861号-2

Copyright © 2012-2020 白矾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