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白矾 > 白矾鉴别 > 正文 > 正文

半夏泻心汤原方药物用量及半夏炮制方法考探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22 17:57:41

编辑推荐语

在现今考古发现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半夏泻心汤原方中药物用量进行研究,同时认为半夏泻心汤方证研究中当以“汤洗去滑”后的半夏为准,“汤洗去滑”亦应该作为现今半夏的常规炮制方法之一。[摘要]在现今考古发现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半夏泻心汤原方中药物用量进行研究,确定原方中衡器计量药物和非衡器计量药物的剂量;半夏泻心汤原方当选用以汉代一两折合现今13.92g为准,干姜、*芩、人参、炙甘草均为42g,*连14g,半夏35g,大枣28g,且原方用药比例当符合半夏2.5∶*芩3∶干姜3∶人参3∶炙甘草3∶*连1∶大枣2;以古今医家对半夏炮制方法的论述和现代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方证研究需要,从药性与*性的双重角度综合考量,认为半夏泻心汤方证研究中当以“汤洗去滑”后的半夏为准,“汤洗去滑”亦应该作为现今半夏的常规炮制方法之一。半夏泻心汤是中医学经典方剂之一,临床广泛运用于以消化系统为主的各科疾病治疗之中,其原方出自于《伤寒杂病论》。现今对于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研究方兴未艾,然而,在进行半夏泻心汤相关研究之前,首先要确定原方药物的用量、用药材质等问题。半夏泻心汤原方用药包括了运用衡器计量和非衡器计量以及计数计量的药物,因此,本文主要分三部分进行探讨。

1原方用量考探

1.1衡器计量药物的测算

对于半夏泻心汤原方用量的确定,首先要探讨《伤寒杂病论》中一两等于现今多少克。关于《伤寒杂病论》原方用量的问题,历来医家都有思考,如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仲景之世四升,乃唐宋之一升,四两为之一两”。李东垣曰:“古云三两,即今之一两,云二两即今之钱半也”。直至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提出:“古今异制……古一两,今用一钱可也。”汪昂遵其所说:“大约古一两,今用一钱足矣”之后,“古之一两,为今之一钱”的说法对后世影响巨大,在很长的时间内为大部分医家所沿袭应用。然而,对于该问题的争论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许多现代医家根据文献或考古出土的文物不断提出新的见解,其中具代表性的如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提出的一两为13.g,其依据吴大澄考据新莽货币校得新莽一两为13.g,以及刘复考据新莽嘉量测得的新莽1两为14.g,以二者取均值而得新莽一两为13.g,而据史料记载东汉乃承用新莽之制,因此,《伤寒杂病论》中一两当为13.g。而丘光明等在统计了39件东汉“权”后提出将东汉之一斤暂约定为g,一两相当于今日13.75g,由于其是在对于大量的出土衡器、量器进行测量的基础上测得的,因此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柯雪帆等则根据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光和大司农铜权”考证东汉时一两折合现在的15.g,且由于该权是当时的中央*府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标准铜权,并与《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在时间上属于同年代,由此而确定《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两为15.g。对于考证结果,柯雪帆根据用东汉衡器和量器推测出来的一两=15.g,一升=mL,实际配了一首桂枝汤,发现无论是药与水的比例,还是药与药的比例均是恰当的。畅达等亦对其进行了实测,发现柯雪帆等的结论较为符合组方配伍比例的实际情况。因此,其结论亦被部分人所认可。然而,问题在于柯雪帆等之论是在默认“光和大司农铜权”为12斤权的基础上推出的,但其“权”本身并没有标注,因此,学者的实测结果仅能说明考证数值处于合理区间,但其结论亦并不能最终确定,仍需存疑。三者的考据途径虽各不相同,但从最终数值来看,其相差并不大,笔者基于多方考量,折中采取的是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中提出的一两为13.g。因此,将半夏泻心汤原方中干姜、*芩、人参、炙甘草的用量定为41.76g,约等于42g,*连则为13.92g,约等于14g。

1.2非衡器计量药物“半夏”的测算

1.2.1药物实测法对于原方中非衡器计量药物“半夏”用量的确定,许多研究者采用的是药物实测的方法。进行实测之前,首先需要确定的是汉代一升等于现今多少毫升的问题。对此,现今已根据许多考古出土的东汉时期量器得到了相对确定的结论,即东汉时期一升相当于现在的mL。其主要依据如年在山西太原发现的西汉初年的“尚方半”(半斗即五升),经装水实测,可容水mL,如此则一升恰等于mL;现藏上海博物馆的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斛”容量为mL,估算一升合今mL左右;上海博物馆的“商鞅铜方升”,经实测其容量为mL,亦确认东汉一升合今mL左右。

基于此,许多研究者即以汉代1升等于mL的计量,采用药物实测的方法对《伤寒杂病论》中半夏的用量进行测量,其最常用量为“半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畅达等则实测汉代半升(mL)半夏重量为55.7g,陶汉华运用现今药房的半夏饮片实测mL半夏的重量约为g,则半升重为50g,刘云实测结果亦为50g,仝小林等实测汉代半升(mL)半夏的重量则为48g等。按照诸位学者的测量数据,半夏泻心汤中半夏用量“半升”在48~55.7g,约为50g。

1.2.2药物实测法存在的问题此种基于实测法而确定的用量,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但是其测量值的准确性是建立在古今药物无差别的前提上的,而且其结果必定会因实测条件的不同而有所误差,准确数值难以确定。

其次,以上通过实物测量而确定的用量,若作为一般的临床用量尚可参考。然而,对于半夏泻心汤的方证研究来说,其尚存在问题。因为从方剂学的角度来看,组方功效调整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药味的调整,二是药物用量的调整,三是药物间比例的改变。除去药味的变化外,其中尤以药物间的用药比例最为重要,只要能确定原方中的基本用药比例,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即能合于此方的方证,而同理即使组成药物相同,也会因药物间比例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方证,对于经方的方证研究而言,尤其如此。比如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二方的药物组成完全相同,只是因为两方中炙甘草用量的不同,便具有不同方证,治疗不同的疾病。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三方之间关系亦是如此,只是因为药物之间比例产生了变化,便具有了不同的方证。因此,对于半夏泻心汤的方证研究来说,本文认为首要的应是确定原方各药物之间的用药比例,其次才是对于各药物具体用量的探讨。而且,从经方方证的角度而言,在确定原方用药比例的基础上,即使具体用量不能完全准确地恢复仲景旧制,其在方证的准确性上也不会有太大误差。而反之,若对于其药物之间的比例把握不准,即使具体用量能够准确地恢复仲景旧制,亦很难说研究的具体方证是属于半夏泻心汤的方证研究,因为比例变则方证亦变。以上对于原方药物定量的主要问题正在于此,因为牵扯到了药物不同计量方式的问题,不能将非衡器计量的药物与衡器计量药物进行统一换算,所以其并不能确定半夏泻心汤各药物之间的比例。

1.2.3计量换算法本文认为根据《伤寒杂病论》原文记载,参照仲景的组方思路,运用计量之间的换算对原方半夏用量进行推定的方法,当更能合乎原旨,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相关方证研究的精确性。

《伤寒杂病论》第96条中记载小柴胡汤方为“柴胡半斤,*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炙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而第条记载柴胡加芒硝汤组成为柴胡二两十六铢,*芩一两,人参一两,炙甘草一两,生姜一两,半夏二十铢,大枣四枚,芒硝二两。通过柴胡加芒硝汤与小柴胡汤的组成用药比例来看,柴胡加芒硝汤乃是取小柴胡汤用量的三分之一,另加芒硝二两而组成。在柴胡加芒硝汤中半夏的用量为“二十铢”,在小柴胡汤中的半夏用量则为最常用的“半升”,根据两方1∶3的比例进行推算,可知小柴胡汤中半夏“半升”的用量当约等于重量单位的六十铢。在《汉书·律历志》云:“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秤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可知汉代一两=二十四铢,如此六十铢则为二两半。而通观《伤寒杂病论》原方可知,半夏泻心汤中半夏的用量亦等同于小柴胡汤中用量,同为“半升”。如此根据条中所载半夏泻心汤的原方用量进行推算,其原方中半夏的用量当为二两半。再参考汉代一两等于现今13.92g的考证结果,则可以得出半夏“半升”的用量为34.8g。运用计量换算方法测得的结果,除去数值相对确定,减少了实测数值波动的误差外,更重要的在于,其在确定原方中半夏用量的同时,亦可进一步对半夏泻心汤原方用药之间的比例进行确定。现代学者*英杰及邓亮亦支持运用此种方法进行的推定。

1.3大枣用量的测算

对于大枣的用量,原方中记载为“十二枚”,现代学者柯雪帆、陶汉华亦运用实测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测量,测得十二枚大枣的重量为30g,畅达等实测结果为42g,王辉武测得为36g。可见,对于大枣的实测数据,亦因为品种、材质以及实测条件的不同而具有波动,并且亦存在因药物的计量方式不同,而不能确定半夏泻心汤各药物之间比例的问题。本文以为若通过文献考证的方法,参考古籍中的论述,首先对大枣的用量进行个数与重量之间的换算,然后依据重量单位的考证数值进行测算,则可得到相对准确的数值,并可进一步对大枣与原方中其他药物的比例进行确定。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对于用药凡例的规定中提到:“凡方……枣有大小,以三枚准一两”,可知,三枚大枣的重量约为南朝之时的一两,如此推算,则十二枚大枣的重量当为南朝之时的四两。而对于南朝之时一两与东汉时一两的关系,书中亦明确指出“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晋秤自后汉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耳”,可知南朝之时的一两乃为东汉时的二分之一,为半两。由此推算,则十二枚大枣的重量在东汉时当为二两。再参考东汉一两等于13.92g的数值,则半夏泻心汤原方中大枣用量为27.84g。综上所述,以吴承洛对于一两折算现今克数的研究为准,则半夏泻心汤各药物的用量当为干姜、*芩、人参、炙甘草均为41.76g,*连13.92g,半夏34.8g,大枣27.84g,取约数之后则分别为42g、14g、35g、28g。并且半夏泻心汤原方中用药比例当为半夏2.5∶*芩3∶干姜3∶人参3∶炙甘草3∶*连1∶大枣2,比例的确定对于半夏泻心汤原方的研究与应用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2半夏材质的考探

2.1半夏的炮制方法选定

现今常用的制半夏有清半夏(辅料为白矾)、法半夏(辅料为石灰、甘草)、姜半夏(辅料为白矾、生姜)等几种,而在《伤寒杂病论》半夏泻心汤中半夏的炮制方法为“洗”,其方法详细记载于《伤寒论》中“不咀,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有*也”。《说文解字》:“汤,热水也。”乃是运用热水冲洗的方法,冲洗十几次,直至冲洗到半夏黏液消除为度。可见半夏泻心汤中应用的半夏,并不是按照后世炮制方法的法半夏、清半夏、姜半夏等。后世矾制、姜制、石灰制等的炮制方法于当时并未盛行,据考证,半夏矾制、姜制的广泛应用始于宋代,而法半夏之制更是始于金元时期。本文认为,与后世的许多制法相比,采用“汤洗”的方法炮制,半夏与水的接触时间较短,在去除半夏*性黏液的同时,成分流失较少,而若加以各种辅料反复浸泡,则半夏的有效成分流失会增多,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说,后世的许多制法并不再是单纯的消除半夏本身的*性,而是更多赋予了半夏另外的治疗作用,也即是改变了半夏的药效,这对于半夏泻心汤的方证研究具有较大影响。关于反复炮制对半夏有效成分的影响,早有许多医家提出了异议,赵学敏曾提到:“惟将半夏浸泡,尽去其汁味,然后以甘草浸晒,入口淡而微甘,全失本性,是无异食半夏渣滓,何益之有。”张山雷也指出“于此物之制造,则百出而不穷,于是浸之又浸,捣之又捣,药物本真,久已消失,甚至重用白矾,罨罨悠悠。”张锡纯亦临证多用生半夏,其曰“半夏……凡味辛之至者,皆禀秋金收降之性,故力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主药。惟药房因其有*,皆用白矾水煮之,相制太过,毫无辛味,转多矾味,令人呕吐”。可见,对于半夏泻心汤中半夏炮制方法的选定是值得商榷的。

2.2“汤洗”半夏的*性问题

对于生半夏单纯的水洗炮制法,现今人多怀疑其生半夏的*性问题,然而,通过《伤寒论》中的论述可以知道,“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正是去除掉了半夏的*性,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亦有“汤洗去滑”的记载。现代学者吴皓等通过反复的药理实验确定生半夏中的草酸钙针晶是主要刺激性*性成分,而半夏的草酸钙针晶存在于植物的特殊黏液细胞中,黏液细胞的黏液主要由多糖组成。黏液多糖遇水特别是热水(汤)可以溶解形成胶体溶液(滑),半夏中的草酸钙针晶由于质地极轻可以悬浮在黏液多糖所形成的胶体溶液中,当用大量的热水进行“汤洗”时,最终使得黏液细胞中的多糖成分被洗掉,草酸钙针晶也因悬浮在胶体溶液中而被洗掉,因此,用大量的热水多次冲洗可以有效减轻生半夏的*性。也可以说生半夏在经过“汤洗十数度”后,就已经是适宜于临床使用的“制半夏”,而并不一定非要经历长时间的矾制、姜制、石灰制等过程,现今许多临床医家的应用实例亦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原方中的“汤洗”的半夏,从*性与药效的双重角度进行综合考量,是最符合半夏泻心汤方证研究与临床使用的,半夏泻心汤中选用的半夏,应当是以生半夏进行“汤洗去滑”之后的“制半夏”。并且“汤洗去滑”亦应该作为现今半夏的常规炮制方法之一被纳入药典。

3小结

综上,半夏泻心汤原方当选用以汉代一两折合现今13.92g为准,干姜、*芩、人参、炙甘草均为42g,*连14g,半夏35g,大枣28g,且原方用药比例当符合半夏2.5∶*芩3∶干姜3∶人参3∶炙甘草3∶*连1∶大枣2。对于半夏的选用,当以“汤洗去滑”为炮制方法的制半夏为准,“汤洗去滑”亦应该作为现今半夏的常规炮制方法之一。笔者以为,在经方的相关研究中,采用原方原量原制法的经方方证研究是符合科学性和严谨性原则的,更符合运用《伤寒杂病论》本身的规律与方法研究经方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今后经方研究的趋势。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年第2期责任编辑:吴素芹、马莉

1

本文所用某些图片(或加工前原图)来自网络,若有疑似侵权行为,请确认后与我们联系,届时将予以删除。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fana.com/bfjb/12943.html

冀ICP备2023016861号-2

Copyright © 2012-2020 白矾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