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
散
wen
文
阅读与赏析
第
一
部
分
歌声(朱自清)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这时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销歇么?是感着芳春的困倦么?
大约也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秾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荫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馨容赏析
朱自清先生在《歌声》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
1)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将对声音所产生的幻想写成了触觉,作者仿佛能在歌声中触碰到毛雨、微风和白矾石的甬道;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将对声音所产生的幻想写成了视觉,作者仿佛能在歌声中看到群花和微雨: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将对声音所产生的幻想写成了嗅觉,作者仿佛能在歌声中闻到群花的香气与泥土的气息。写出了作者在歌声中的轻松与惬意,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世界的无限向往。
2)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新鲜的微风比作爱人的鼻息,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在声音的幻想之中时,微风拂过脸庞时轻松。表现了作者对歌声的沉醉与欣赏时的惬意。
3)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群花拟人化,她们也可以像人一样做美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园中环境的幽静。体现了作者当时幽美的心境。
4)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微雨拟人化,他也能清洗污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微雨的轻柔与雨后群花的美丽。体现了作者在歌声中的美好想象。
5)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日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了群花的颜色: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写出了群花的鲜艳灿烂与千姿百态。体现了作者欣赏歌声时的愉悦,各种颜色并且心态不同的花,也体现出了作者当时疲烦的心境。
《歌声》里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这正是作者朱自清先生所向往的世界。当时,朱自清先生教书的中国公学正闹起风潮。他只有在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听三曲清歌时,才能暂时忘掉这些烦琐的事情。所以,这篇散文也表现了朱自清先生对美好世界的无限向往。
我的故事
这是在去年寒假期间,我和妈妈、外婆以及两个表弟一起去人民公园玩时照的相。我们一起参观了月季花展,观赏了各个颜色、品种的月季花。快要回家时,妈妈帮我在我最喜欢的一丛月季花中照了相,留作纪念。
第
二
部
分
葡萄月令(汪曾祺)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二月里刮春风。
立春后,要刮四十八天“摆条风”。风摆动树的枝条,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树枝软了。树绿了。
雪化了,土地是黑的。
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碧绿。
葡萄出窖。
把葡萄窖一锹一锹挖开。挖下的土,堆在四面。葡萄藤露出来了,乌黑的。有的梢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它已经等不及了。
把葡萄藤拉出来,放在松松的湿土上。
不大一会,小叶就变了颜色,叶边发红;--又不大一会,绿了。
三月,葡萄上架。
先得备料。把立柱、横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杨木的、桦木的,按照树棵大小,分别堆放在旁边。立柱有汤碗口粗的、饭碗口粗的、茶杯口粗的。一棵大葡萄得用八根,十根,乃至十二根立柱。中等的,六根、四根。
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紧。然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
然后,请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来,得费一点劲。大的,得四五个人一起来。“起!--起!”哎,它起来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条向三面伸开,像五个指头一样的伸开,扇面似的伸开。然后,用麻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
上了架,就施肥。在葡萄根的后面,距主干一尺,挖一道半月形的沟,把大粪倒在里面。葡萄上大粪,不用稀释,就这样把原汁大粪倒下去。大棵的,得三四桶。小葡萄,一桶也就够了。
四月,浇水。
挖窖挖出的土,堆在四面,筑成垄,就成一个池子。池里放满了水。葡萄园里水气泱泱,沁人心肺。
葡萄喝起水来是惊人的。它真是在喝哎!葡萄藤的组织跟别的果树不一样,它里面是一根一根细小的导管。这一点,中国的古人早就发现了。《图经》云:“根苗中空相通。圃人将货之,欲得厚利,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故俗呼其苗为木通。”“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是不对的,葡萄成熟了,就不能再浇水了。再浇,果粒就会涨破。“中空相通”却是很准确的。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浇过了水,你再回来看看吧:梢头切断过的破口,就嗒嗒地往下滴水了。
是一种什么力量使葡萄拼命地往上吸水呢?
施了肥,浇了水,葡萄就使劲抽条、长叶子。真快!原来是几根根枯藤,几天工夫,就变成青枝绿叶的一大片。
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葡萄一年不知道要喝多少水,别的果树都不这样。别的果树都是刨一个“树碗”,往里浇几担水就得了,没有像它这样的:“漫灌”,整池子的喝。
喷波尔多液。从抽条长叶,一直到坐果成熟,不知道要喷多少次。喷了波尔多液,太阳一晒,葡萄叶子就都变成蓝的了。
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几天工夫,就抽出好长的一截的新条。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因此,过几天就得给它打一次条。葡萄打条,也用不着什么技巧,是个人就能干,拿起树剪,劈劈啪啪,把新抽出来的一截都给它铰了就得了。一铰,一地的长着新叶的条。
葡萄的卷须,在它还是野生的时候是有用的,好攀附在别的什么树木上。现在,已经有人给它好好地固定在架上了,就一点用也没有了。卷须这东西最耗养分,凡是作物,都是优先把养分输送到顶端,因此,长出来就给它掐了,长出来就给它掐了。
葡萄的卷须有一点淡淡的甜味。这东西如果腌成咸菜,大概不难吃。
五月中下旬,果树开花了。果园,美极了。梨树开花了,苹果树开花了,葡萄也开花了。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
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
葡萄粒长了一点了,一颗一颗,像绿玻璃料做的纽子。硬的。
葡萄不招虫。葡萄会生病,所以要经常喷波尔多液。但是它不像桃,桃有桃食心虫;梨,梨有梨食心虫。葡萄不用疏虫果。果园每年疏虫果是要费很多工的。虫果没有用,黑黑的一个半干的`球,可是它耗养分呀!所以,要把它“疏”掉。
七月,葡萄“膨大”了。
掐须、打条、喷药,大大地浇一次水。
追一次肥。追硫铵。在原来施粪肥的沟里撒上硫铵。然后,就把沟填平了,把硫铵封在里面。
汉朝是不会有追这次肥的,汉朝没有硫铵。
八月,葡萄“着色”。
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一喷波尔多液,它们的晶莹鲜艳全都没有了,它们蒙上一层蓝兮兮、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我们不得不这样干。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我们得保护它。
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
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当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
葡萄装上车,走了。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
我们还给葡萄喷一次波尔多液。哦,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
十月,我们有别的农活。我们要去割稻子。葡萄,你愿意怎么长,就怎么长着吧。
十一月。葡萄下架。
把葡萄架拆下来。检查一下,还能再用的,搁在一边。糟朽了的,只好烧火。立柱、横的梁、小棍,分别堆垛起来。
剪葡葡条。干脆得很,除了老条,一概剪光。葡萄又成了一个秃子。
剪下的葡萄条,挑有三个芽眼的,剪成二尺多长的一截,捆起来,放在屋里,准备明春插条。
其余的,连枝带叶,都用竹笤帚扫成一堆,装走了。
葡萄园光秃秃。
十一月下旬,十二月上旬,葡萄入窖。
这是个重活。把老本放倒,挖土把它埋起来。要埋得很厚实。外面要用铁锹拍平。这个活不能马虎。都要经过验收,才给记工。
葡萄窖,一个一个长方形的土墩墩。一行一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风一吹,土色发了白。
这真是一年的冬景了。热热闹闹的果园,现在什么颜色都没有了。眼界空阔,一览无余,只剩下发白的*土。
下雪了。我们踏着碎玻璃碴似的雪,检查葡萄窖,扛着铁锹。
一到冬天,要检查几次。不是怕别的,怕老鼠打了洞。葡萄窖里很暖和,老鼠爱往这里面钻。它倒是暖和了,咱们的葡萄可就受了冷啦!
天凤赏析
这篇散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葡萄在一年12个月里的生长情况。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不同时间的葡萄田园景。从1月到12月,这12个月里,作者并不是每个月都详细写果农如何照料葡萄或写葡萄的生长特点,一月、九月、十月,作者甚至没有提及葡萄的生长。这种详略得当的写法,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
全文多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葡萄拟人化。在细致描写葡萄生长的过程中,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葡萄仿佛有了情感,高傲的它得要人"请它上架",上架后还"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葡萄的喜爱之情。
本文的主角是葡萄,但文中也隐藏着辛勤劳作的果农的身影。浇水、喷药、打悄、掐须,都是果农要做的工作。不同的时节,果农们不停地忙碌着,各种的农活等着他们去做。而葡萄,就是他们用劳动的汗水换来的成果。本文也表达了对果农、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我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桂园中学初二(16)班的戴天凤。
这张照片是在深圳人才公园里拍的。星期六清晨,我们一家去人才公园看日出。大概五点半时,我们到了人才公园。太阳正在深圳湾洗脸,从天边一线鱼肚白中间射出金*的光芒。欣赏完壮丽的日出后,我们在人才公园里散步,并在圆周率桥旁照了一些照片留作纪念。
本文图片除注明外,皆来源于网络
完
文字李馨容、戴天凤
编辑馨容妈
审核冯老师
后期制作佳颐爸
扫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fana.com/bfzz/13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