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乡镇老街速写(续篇)
李志杰
谢桥老街
沿谢桥集镇的主街道一直向西,有一座陈旧的水泥桥,桥西沿河向北,就是谢桥老街。
桥西南边拐角上有几间旧时房屋,不太高的小瓦房,带玻璃天窗,踏子门,毫不起眼,确实又不多见。再向南是一家豆腐坊,店主姓刘,一家人正在忙着磨豆腐。豆腐坊的加工条件虽简陋,做出的老豆腐一定烧着起孔,味道不得话说。与店主闲聊了几句,得知他们家几代人都磨豆腐,是祖传豆腐坊,自产自销。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如今磨豆腐的依然起早带晚忙个不息,依然是辛苦的营生。谢桥老街已无其它店铺,唯有这家古老的豆腐坊依然活色生香。
店主说,真正的谢桥老街就是沿河向北的街道,要是早两年还能看到更多的老房子。其实现在的河西已经属于宜陵镇的五一村,也就是说,谢桥老街在行*区划上已经归属宜陵镇。
通向老街的水泥桥确实老了,栏杆破损不堪,桥面露出粗粝的石子,已经不能承受更多的重负,很难想象,若干年前,这里也曾是交通要道,也曾繁荣热闹过。
老街拐角上的第一家也曾经是豆腐坊,如今已经关门熄火,也无人居住。小瓦房,包皮墙,灰白色的烟囱默然矗立。朝南的门前摆放几只大缸和一些木制用具,悠悠岁月的包浆,任凭风吹雨淋日晒,呈现古旧拙朴的模样。再向北,都是近年翻新建造的房屋,已经完全看不出老街的模样。
老街北头是一座寺庙,叫承恩寺。寺前有一片广场,广场西南角上有一棵白果树,树干粗壮遒劲,树叶碧绿青翠。树干上挂有江都市绿化委员会于年5月颁发的古树名木牌——树年:,管护单位(人):学校。承恩寺是在古都天庙的遗址上建起来的,虽在谢桥的老街上,也完全属于宜陵镇的寺庙了。寺门牌楼典雅漂亮,院内天王殿、大雄宝殿等皆廊檐翘角、巍峨壮观。院东小河环绕,杨柳依依,只不知,倘若古都天庙能够保存完好,谢桥老街能够保存完好,将是怎样一幅古色古香,让人流连忘返的图景?
桥向东,在行*区划上属于现在的吴桥镇。桥东有两家理发店,店里用具古朴,依然是老式转椅。问了对面小商店店主,桥东这一截街面以前也是老街,街面铺小砖,没多宽,现在已无老街的痕迹了。
麾村老街
古时候的麾村一带,人烟稀少,村落寥寥,宋朝这里一度是南宋抗金前线,麾下之村,得名于此。明朝开始从江南移民到此,才逐渐兴旺起来。清末民初,这里是江、甘泉、泰县三县交界的结合部,当时麾村的西部属甘泉,江部属江都,北部以河为界和泰县相邻。
解放后才由当时的共和、共进、共同、野田四个小乡和共平乡杨柳等村合并成麾村乡,发展到后来的麾村镇。镇名是由村名而来,镇*府所在地原名麾地,人烟稠密,经济繁荣。当时与麻村齐名,时代变迁麻村渐渐冷落,麾村由于是本乡*治中心,不断发展日趋昌盛。
年,原丁沟镇与麾村镇合并,组成新的丁沟镇。从麾村的建置沿革可知,解放后才形成乡镇集镇的规模,不足70年的历史。
如今麾村大会堂已经拆除,就在村委会的院子里;老乡*府也拆除了,现在是一家工厂。麾村老街就是大会堂和老乡*府旧址之间的南北街,向北到水泥桥,向南还有一座水泥桥,更早的时候,都是石头桥。
从十字路口向北,并没有门面房,两边是旧时房屋的外墙,外批水泥,*色墙面,斑斑驳驳,部分露出红砖和青砖的底子。向北是一座陈旧的水泥桥,再向北,就是极普通的乡村民房。
从十字路口向南,能看到一些青砖小瓦房,灰黑色的烟囱矗立,墙上巴钉锈迹斑斑,旧时风情氤氤氲氲。真正的麾村老街,向南不到南水泥桥,向北到北水泥桥为止,在野田河的两条支流之间。
解放前的麾村老街很热闹,窄窄的街道,铺一色小青砖,夏天的傍晚,街两旁的人家将门板搁到门前凳子上乘凉吃饭,行人穿过老街很困难,哪有现在这么宽啊,其实现在也不宽,就两米多。那时老街两边有不少店铺,南北的桥是石桥,北桥桥头有卖鱼卖蔬菜的,过了桥就是土路了。老街两边店铺着实不少,油盐酱醋,吃喝穿用,应有尽有,烧饼店就有好几家。麾村老街的历史应该始于南宋岳飞抗金时期,也有可能还要早,不过解放后,所有的房屋都重新建了,老街上也没有店铺了。
徜徉于麾村老街,老街的旧味渐行渐远,已然淡去。心中在想,薪火相传,血脉相承,没有老街的滋养,哪有新街建设,哪有新街的繁荣昌盛?野田河的支流静默不语,静静地打量两岸的葱茏树木和青青芦竹,打量老街人的悠闲自在和平淡生活,老街的喧闹和繁华已成过往,成为心底里永恒的记忆……
吴桥老街
从吴桥财*所向东,在韩氏牙科诊所的门前,见两位先生在聊天,就打听吴桥老街。听二位说,吴桥老街应该就是眼前向东的街,但经过多次改造拓宽,真正的老街已无迹可寻。放眼向东望去,这条街的的两边基本上都是二层小楼,沿街店铺一家接一家,也是一处热闹繁华的所在。问这条街上有没有老房子,年轻的先生说,最老的建筑是大会堂,大概建于年,建在都天庙的遗址上。年岁大一点的先生说,向西的十字路口再向西,有条向北的小巷子,里面还有几座老房子,当然那里并不是吴桥老街,只能算吴桥旧时民居。
向东见到吴桥大会堂,位于街北,坐北朝南,沿街是三层楼的格局,中部有外走廊,两侧是花墙,整体是*色涂料。大会堂的建筑现在是小荡村的卫生服务站。其实,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议论过吴桥的大会堂,说是按照省城大会堂的模样建筑的。现在网上能查到南京大会堂的图片,显然,那时人们的说法夸张了。不过在同时代的乡镇来说,吴桥大会堂还是很气派的。
吴桥老街究竟在哪里?据说大会堂门前的街道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都天庙庙会摆摊的地方,而七十年代的老街位置是兴吴桥南面河道拐弯处,向西上岸的地方,也是最早的吴桥集市地点。这就是吴桥的格局,不像大部分乡镇,老街新街,一脉相承,泾渭分明。吴桥老街移址,又不断改造升级,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一种。
真武老街
据《真武镇志》记载:真武庙镇解放前历史上是一个小镇,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占地0.16平方公里,约户左右,七八百人。真武大河(盐邵河)穿集镇中心,把小镇分为河东、河西各半。集镇沿河两岸(包括东西夹沟河边)建有商行、店铺、茶馆、酒楼、作坊、客栈、浴室等共家。
我探访的就是河西的老街,沿河老街是水泥路,已经没有店铺,只能见到不多的几间旧时建筑。遇到一位李姓老先生,据其介绍,经过和年两次河道拓宽疏通,河西街向西移约30米,河东街道向东移50米左右,并重新进行了建设规划。也就是说,真正的解放前的老街已经不复存在。桥北的沿河路上向西有两条巷子,一条叫白玉池巷,李老先生指着巷南的一排青砖小瓦房说,那是徐笠樵开明绅士的部分老宅,曾经经营油坊、米厂、布店。年日*放火烧毁了油料仓库,损失严重。解放后公私合营时改制为米厂。从前白玉池巷内有店铺浴室,折向北到老大会堂。白玉池巷南边一条巷子里也能见到几间破旧不堪的青砖小瓦房,李老先生说,过去是银行,门朝北。
问了真武别处还有没有老建筑,李老先生说,真武大桥桥东路北有一处老屋,据说当年陈毅、粟裕曾经住在里面办过公。回头时找到那处老屋,绿树掩映,安详静谧,从结构看是大户人家的房子,只不过现在屋面换成了琉璃瓦,部分门窗也更换过。在真武这片土地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曾留下战斗的足迹。
杨庄老街
前些日子骑行真武回头时,往南经过杨庄,特地绕到集镇逛了一下,留下到此一游的足迹。
据《杨庄镇志》记载:相传在明朝朱棣年间(公元-)开通了杨庄至真武的河道,逐步形成了沿河道两岸发展的集镇,到年已经是具有较大规模的地方集镇和乡*权驻地。
古老的杨庄镇依河而立,东岸从东夹沟向北到粮管所止,全长米,西岸南从周庄河起,北到小沟头止,全长米,镇上有五座木桥。古集镇市面繁华,全镇有商贾户,涉及银行、盐业、饭店、炒货、肉铺、木业、茶食业、豆腐业、饼面、南北什货业、棉布业等多种行业。
抗战期间,由于日本侵略*的蹂躏,土匪的抢劫,商店关门,市场萧条。年和年两次拓宽盐邵河,原来杨庄集镇的市面全部挖成了河面,迫使其镇区转移他地。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杨庄小城镇建设成就突出,知名度很高。0年区域调整,杨庄镇并入新的真武镇,成为一个社区。
从友谊桥北向西,沿沟河转着走,就是老街。其实,从《杨庄镇志》的描述可知,真正的老街市面因盐邵河的拓宽而不复存在,希望在附近能够见到零星散落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老建筑。桥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处青砖黛瓦的房屋,木门紧闭,屋面带玻璃天窗,颇有旧味。
不知桥下是不是连通盐邵河的东夹沟,不太宽,沟北是一条水泥路,一溜的是住家,只遇到一位大婶,确认此处是老街。还见到一户人家是木排门,灰灰**,氤氲古旧韵味。大部分房屋都改造过,想必盐邵河拓宽,只影响夹沟小部分,使得不多的几处老建筑得以保存下来。
至盐邵河西岸拐向北,沿河道路部分铺小青砖,河边有青石板码头,这些应该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物。
盐邵河岸边也能见到一些相对老旧的房屋,有些虽然外批水泥,依然可以窥见青砖的底子,挑出很多的屋檐,以及带弧形的窗檐,都具有特色。一处建筑的门上方还有特定历史时期的标语,显示鲜明的时代印记。
乔墅老街
乔墅不大,村子很古。东晋谢安到广陵(今扬州)做官时,曾为其妻妾在江都境内选址,先后建造昭关戚墅,滨湖邱墅,双沟周墅、桑墅,丁伙彰墅、樊墅和乔墅。乔墅为“谢安七墅”之一。世事变迁,繁华落尽,乔墅不再,唯剩地名。乔墅的二月二,古乔墅河两边,是否还靠满生意船?乔墅老街上是否还人山人海,喧喧闹闹?
二月二,骑行丁伙乔墅,既是赶集,也是探寻远古气息。
从丁伙集镇沿X路向西,过京沪高速下方桥洞折向北,由谢乔路折向西,就到达乔墅村。乔墅没有很宽的街道,东西南北交汇的水泥路瘦瘦长长,两侧摆满摊位,无非就是花木、农具、渔具、衣裤鞋袜等,不多的煮藕、冰糖球、棉花糖摊位点缀其间,才能吸引孩童渴望的目光。
两边摊位挤占沿街店铺,掩饰乔墅的本来面貌。这样的集场用“赶”不适宜,用“漫步”恰如其分。春回大地,草长莺飞,就是这不太热闹的集场,才给这寂静的古老的村庄带来些许生机。二月二龙抬头,乔墅大桥上还有精彩的舞龙表演吗?桥上有摊位,桥下无行船,古老的乔墅河依然默默地流淌。
向南折向西的路边有一个简易的修车铺,门口坐着一位老师傅,向其打听乔墅老街在哪边。老师傅说,老街没有了,乔墅以前是镇,繁荣得很!问老街的方位在哪里,老师傅指着西北方向说,那边还有不多的几间老房子。
按照老师傅的指点,来到乔墅河河南的一片住宅区。据说,旧时乔墅河北沿河是东西向坐北面河的一条街,街上有茶馆、米行、布店、理发店、杂货店、药店、油坊、槽坊、烟店等,可谓吃喝穿用,应有尽有。有木桥与河南对合街中间的石板路相连。
如果老师傅所言属实,那么脚下就是乔墅的河南南北老街。据说,旧时河南两边店靠店,同样热闹非凡。尽管青石板已无踪迹,依然能从几间青砖小瓦房中窥见乔墅老街的旧时风貌,墙上锈迹斑斑的巴钉,以及深褐色的木排门,让乔墅远去的岁月隐隐再现。木门上鲜红的对联,表明老屋的主人还未将它遗忘。
河北老街上尚有几间保存较好的老屋,安详平静,沐浴在乔墅二月二的春风中……
宗村老街
宗村地名的来历与岳飞抗金有关,北宋抗金主帅宗泽曾经在此驻扎过大营,故名宗村。据百度介绍:年设立宗村公社,年改宗村公社为宗村乡,年宗村撤乡建镇,0年撤销宗村镇并入小纪镇,原宗村镇宗村村、九龙居委会、徐河村、马陵村合并为宗村村,年高徐镇、吴堡镇与小纪镇合并设立新小纪镇。从宗村的历史沿革可知,宗村曾经是镇,由镇变为村,并且发展为江苏省文明村、全国文明村,算得上漂亮的转身。
这次经小纪农业生态园再次路过宗村,感觉南北路变宽了,变平整整洁了,路边店铺面貌也焕然一新。从第一个十字路口右拐向西骑不远,是绿树掩映的宗村小学。在小学向南的街边,向一位大婶打听古槐树的位置。按照指引,从前面一个巷口向东,再沿着一条南北巷子向南不远就见到了。
古槐树在巷子里很醒目,整条巷子并无第二棵树,花花草草也鲜见。树根长在西侧人家的墙边,树干在近一层楼的位置几乎成直角向东卧躺着,抵近东侧人家的墙壁。从远处看,浓密的绿在小巷的上空铺展,似一团浅绿的云朵轻盈地飘浮。密密的树叶很薄,似乎有透明的质地,闪耀明晃晃的嫩绿。
古槐树树干四围有不高的不锈钢护栏,左侧有扬州市绿化委员会于年颁发的古树名木牌,显示树种为国槐,树龄。墙上还有一块说明牌,显示宗村古槐为江都槐王,是江都区现存活年限最长的槐树,由第一代定居宗村的三槐堂王氏族人所植。
古槐历经数百年沧桑风雨,几度雷击损伤,日寇战火焚烧,*治动乱砍伐,如今树干底部及侧面部分虽然腐烂不堪,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与宗村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显示顽强的生命力。
沿小巷向南,与东西向的凤凰路相通,再向南是槐树南街。越向里走,别有洞天,灰白古旧的外墙,鱼鳞般的黑瓦,灰绿色的瓦松,黑黢黢的木门……一切呈现古镇老街的韵味。新旧房屋夹杂,老街还有人居住,与古槐一样,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文明,生生不息。
白塔老街
宜陵白塔村是个古老的地名,位于白塔河与老通扬运河的交汇处。传说古时白塔河是一条无名河,由古盐河向南,至谢桥集镇,是一条“死沟头”。不知何时,在古盐河里,常由海陵(泰州)窜来一怪物,到这死沟头里变成了白水獭,人们将此河称为“白獭河”。后来,为镇此妖,在白獭河的入口处,建了一座白塔寺,寺内用白矾石雕刻有白塔一座,以示镇妖,遂改“獭”为“塔”,“白獭河”改名为“白塔河”。
白塔寺是扬州历史上最早的寺院之一,具体建于何年、毁于何年皆无从查考。白塔寺中的石刻塔,却于年在一农户家瓦砾堆里扒出,收藏于江都博物馆。石塔高66厘米,厚11厘米,单面凸雕,五层楼阁,葫芦顶,每层有塔门。塔下有公榫,原配有塔座。年在江苏省文物普查展览会上,经专家鉴定为唐代遗物。白塔寺因白塔河而建,白塔河至少有年历史。 明宣德六年,平江伯陈瑄为使江南粮船从孟渎河(常州)过江,入白塔河,至湾头达运河,省却瓜洲盘坝劳费,于是发扬州、淮安*夫,“循着旧道”疏浚白塔河,并把白塔河向南延伸,建大桥、新开、潘家、江口4座闸。从此,运粮船由常州孟渎河过江只需半天就可以进入白塔河,再从老通扬运河至湾头,最后入大运河北上。白塔河的浚通,沟通了通扬运河与长江,成为江南粮船抵达扬州运河的重要交通枢纽。
清朝乾隆年初,白塔河闸改建为滚水坝,建石闸设关卡,简称白塔河关。自此白塔河与古盐河交汇处的小镇日益兴盛,两岸条石铺道,街道整齐划一,茶馆酒肆飘香,岸上生意兴隆,河下舟辑穿梭,活脱一幅清明上河图的纯美画卷。
白塔河撤关是在年。白塔河衰败的主要原因是泰州建宝带桥,打开了入江水道,红旗河开通后,取道白塔河入江的船只更是寥寥。白塔小镇的繁华盛况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之前。
如今,站在陈旧的白塔桥上,向北遥望,河中拦网交错,浮萍、河草、绿植相拥的是一片浑浊的世界,似乎盛景刚刚隐去。向南的白塔河,是如此清瘦,还能容纳两条普通船只交汇而行吗?两岸的槐树郁郁葱葱,几近相拥,别有一番韵味。
一座没有栏杆的水泥板桥,桥头镶嵌两块青石板,分别裂开,是白塔古街的隐痛么?白塔河的东岸,保存几间老屋,鱼鳞瓦、木排门、瓦松,浓缩一段历史,镌刻一段记忆。
槐人居是一座氤氲古意的建筑,有徽派建筑的韵味。门前槐树、青竹、鲜花相拥,清雅别致,景色宜人,是白塔老街的一处人文景观么?曾经闻名遐迩的白塔寺在何位置?谁知道呢?唯有白塔河曲曲折折,逶迤向南,少了往昔鲜活的气息……
回眸往期:江都部分乡镇老街速写浦头麻布桥三月二十庙会掠影麾村二月二十一集场掠影(江都丁沟)锦西早春掠影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fana.com/bfzz/14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