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原药材块茎呈类圆球形,有的稍偏斜,顶端有凹茎痕,周围有麻点状根痕。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炮制历史沿革
汉代以前有治半夏(《内经》)的方法。汉、唐时代有汤洗(《玉函》)、姜制(《肘后》)、水煮制(《集注》)等法。宋代有“麸炒”,炮制程度要求“微*”(《圣惠方》);制曲(《药证》)等法。明代增加了吴茱萸制(《普济方》),竹沥制(《纲目》),甘草制、制炭(《准绳》)等。清代炮制辅料出现多样化,增加了姜与桑叶及盐制(《新编》)、皂荚白矶煮制(《逢原》)、姜汁青盐制(《便读》)等。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白矶制、生姜与白矾制、甘草与石灰制等。现版药典收载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明.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炮制方法
1.禹州帮蝉翼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浸润。将润透的半夏与8%白矾溶液同煮,煮至汤液吸尽,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同面粉拌匀,揉搓泛圆,防于阴凉处自然干燥4小时左右,切薄片,晒干,过筛去面粉。每kg净半夏,用白矾20kg。▼取净半夏,大小分开,浸润▼润透的半夏与白矾溶液同煮▼煮至汤液吸尽▼同面粉拌匀,揉搓泛圆▼防于阴凉处自然干燥4小时左右▼切薄片▼晒干,过筛去面粉成品鉴别
生品半夏本品呈扁圆形、类圆形或偏斜形,大小不一,表面类白色或浅*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制品
清半夏本品呈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片。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紫红色斑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角质样,气微,味微涩,微有麻舌感。
性味功效
性:温、有*味:辛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治: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症,外治痈肿痰核。炮制作用
生半夏有*,使人呕吐,咽喉肿痛,失音,一般不作内服,多作外用,用于疮痈肿*,湿痰咳嗽。半夏经炮制后,能降低*性,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清半夏长于化痰,以燥湿化痰为主。参考文献:[1]明.万历十九年辛卯彩绘稿本.补遗雷公炮制便览[M].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存,.[2]谌瑞林.樟树药帮中药传统炮制法经验集成及饮片图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3]龚千锋.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4]赵中振.百药炮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往期文章精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