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6日星期日晴气温20-33℃
半夏
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谷。
《吴普》曰:半夏一名和姑,生微邱,或生野中,叶三三相偶,二月始生,白华员上。
《名医》曰:一名示姑,生槐里,五月、八月,采根暴干。
案月令云:二月半夏生。《范子计然》云:半夏出三辅,色白者善。《列仙传》云:赤松子服水玉以教神农,疑即半夏别名。
半夏的块茎有点偏斜
今年暑假在省城绿化带上无意间瞄到一大片的半夏
1〔时珍曰〕《礼记月令》: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
2〔普曰〕生微丘或生野中,二月始生叶,三三相偶。白花圆上。〔弘景曰〕以肉白者为佳,不厌陈久。〔颂曰〕二月生苗一茎,茎端三叶,浅绿色,颇似竹叶,而生江南者似芍药叶。《蜀图经》云:五月采则虚小,八月采乃实大。其平泽生者甚小,名羊眼半夏。由跋绝类半夏,而苗不同。
3〔弘景曰〕凡用,以汤洗十许过,令滑尽。不尔,有*戟人咽喉。方中有半夏必须用生姜者,以制其*故也。〔斅曰〕修事半夏四两,用白芥子末二两,酽醋二两,搅浊,将半夏投中,洗三遍用之。若洗涎不尽,令人气逆,肝气怒满。〔时珍曰〕今治半夏,惟洗去皮垢,以汤泡浸七日,逐日换汤,晾干切片,姜汁拌焙入药。或研为末,以姜汁入汤浸澄三日,沥去涎水,晒干用,谓之半夏粉。或研末以姜汁和作饼子,日干用,谓之半夏饼。或研末以姜汁、白矾汤和作饼,楮叶包置篮中,待生*衣,日干用,谓之半夏曲。白飞霞《医通》云:痰分之病,半夏为主,造而为曲尤佳。治湿痰以姜汁、白矾汤和之,治风痰以姜汁及皂荚煮汁和之,治火痰以姜汁、竹沥或荆沥和之,治寒痰以姜汁、矾汤入白芥子末和之,此皆造曲妙法也。
根
4辛,平,有*。〔别录曰〕生微寒,熟温。生令人吐,熟令人下。汤洗尽滑用。〔元素曰〕味辛、苦,性温,气味俱薄,沉而降,阴中阳也。〔好古曰〕辛厚苦轻,阳中阴也。入手阳明、太阴、少阴三经。〔之才曰〕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权曰〕柴胡为之使。忌羊血、海藻、饴糖。〔元素曰〕热痰佐以*芩,风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干姜,痰痞佐以陈皮、白术。多用则泻脾胃。诸血证及口渴者禁用,为其燥津液也。孕妇忌之,用生姜则无害。
5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本经》。
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疗痿*,悦泽面目,堕胎。《别录》。
消痰,下肺气,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生者:摩痈肿,除瘤瘿气。《甄权》。
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大明》。
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消胸中痞,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气,燥脾湿,治痰厥头痛,消肿散结。《元素》。
治眉棱骨痛。《震亨》。
补肝风虚。《好古》。
除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时珍》。
6〔权曰〕半夏使也。虚而有痰气,宜加用之。〔颂曰〕胃冷呕哕,方药之最要。〔成无己曰〕辛者散也,润也。半夏之辛,以散逆气结气,除烦呕,发音声,行水气而润肾燥。〔好古曰〕经云,肾主五液,化为五湿。自入为唾,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痰,入肺为涕。有痰曰嗽,无痰曰咳。痰者,因咳而动脾之湿也。半夏能泄痰之标,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肾也。咳无形,痰有形;无形则润,有形则燥,所以为流湿润燥也。俗以半夏为肺药,非也。止呕吐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柴胡为之使,故今柴胡汤中用之,虽为止呕,亦助柴胡、*芩主往来寒热,是又为足少阳、阳明也。〔宗奭曰〕今人惟知半夏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困,困则不能治水。经云:水胜则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一两,半夏、大枣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烧为熟水,时呷之,便已也。〔赵继宗曰〕丹溪言二陈汤治一身之痰,世医执之,凡有痰者皆用。夫二陈内有半夏,其性燥烈,若风痰、寒痰、湿痰、食痰则相宜;至于劳痰、失血诸痰,用之反能燥血液而加病,不可不知。〔机曰〕俗以半夏性燥有*,多以贝母代之。贝母乃太阴肺经之药,半夏乃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之药,何可代也?夫咳嗽吐痰,虚劳吐血,或痰中见血,诸郁,咽痛喉痹,肺痈肺痿,痈疽,妇人乳难,此皆贝母为向导,半夏乃禁用之药。若涎者脾之液,美味膏粱炙煿,皆能生脾胃湿热,故涎化为痰,久则痰火上攻,令人昏愦口噤,偏废僵仆,蹇涩不语,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若以贝母代之,则翘首待毙矣。〔时珍曰〕脾无留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液,辛以润之是矣。洁古张氏云:半夏、南星治其痰,而咳嗽自愈。丹溪朱氏云: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聊摄成氏云:半夏辛而散,行水气而润肾燥。又《和剂局方》,用半硫丸治老人虚秘,皆取其滑润也。世俗皆以南星、半夏为性燥,误矣。湿去则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下血,多用二物,非禁剂也。二物亦能散血,故破伤打扑皆主之。惟阴虚劳损,则非湿热之邪,而用利窍行湿之药,是乃重竭其津液,医之罪也,岂药之咎哉?《甲乙经》用治夜不眠,是果性燥者乎?岐伯云:卫气行于阳,阳气满,不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治法: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既通,其卧立至。方用流水千里者八升,扬之万遍,取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大沸,入秫米一升,半夏五合,煮一升半,饮汁一杯,日三,以知为度。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久者,三饮而已。
1.法制半夏清痰化饮,壮脾顺气。用大半夏,汤洗七次,焙干再洗,如此七转,以浓米泔浸一日夜。每一两用白矾一两半,温水化,浸五日。焙干,以铅白霜一钱,温水化,又浸七日。以浆水慢火内煮沸,焙干收之。每嚼一二粒,姜汤送化下。《御药院方》。
2.红半夏法消风热,清痰涎,降气利咽。大半夏、汤浸焙制如上法。每一两入龙脑五分,朱砂为衣染之。先铺灯草一重,约一指厚,排半夏于上,再以灯草盖一指厚。以炒豆焙之,候干取出。每嚼一两粒,温水送下。《御药院方》。
3.消痰开胃去胸膈壅滞。《斗门方》用半夏洗泡,焙干为末,自然姜汁和作饼,湿纸裹煨香。以熟水二盏,同饼二钱,入盐五分,煎一盏,服之。大压痰*,及酒食伤,极验。《经验》用半夏、天南星各二两,为末,水五升,入坛内浸一宿,去清水,焙干重研。每服二钱,水二盏,姜三片,煎服。
4.中焦痰涎利咽,清头目,进饮食。半夏泡七次四两,枯矾一两,为末,姜汁打糊,或煮枣肉,和丸梧子大。每姜汤下十五丸。寒痰加丁香五钱,热痰加寒水石煅四两。名玉液丸。《和剂局方》。
5.老人风痰大腑热不识人,及肺热痰实,不利。半夏泡七次焙,硝石半两,为末,入白面一两捣匀,水和丸绿豆大。每姜汤下五十丸。《普济》。
6.搜风化痰定志安神,利头目。辰砂化痰丸:用半夏曲三两,天南星炮一两,辰砂、枯矾各半两,为末,姜汁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送下。《和剂局方》。
7.痰厥中风省风汤:用半夏汤泡八两,甘草炙二两,防风四两。每服半两,姜二十片,水二盏,煎服。《奇效良方》。
8.风痰头运呕逆目眩,面色青*,脉弦者。水煮金花丸:用生半夏、生天南星、寒水石煅各一两、天麻半两,雄*二钱,小麦面三两,为末,水和成饼,水煮浮起,漉出,捣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极效。亦治风痰咳嗽,二便不通,风痰头痛。洁古《活法机要方》。
9.风痰湿痰青壶丸:半夏一斤,天南星半两,各汤泡,晒干为末,姜汁和作饼,焙干,入神曲半两,白术末四两,枳实末二两,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叶氏方。
10.风痰喘急千缗汤:用半夏汤洗七个,甘草炙、皂荚炒各一寸,姜二片,水一盏,煎七分,温服。《和剂局方》。
11.上焦热痰咳嗽。制过半夏一两,片*芩末二钱,姜汁打糊丸绿豆大。每服七十丸,淡姜汤食后服。此周宪王亲制方也。《袖珍方》。
12.肺热痰嗽:制半夏、栝楼仁各一两,为末,姜汁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下。或以栝楼瓤煮熟丸。《济生方》。
13.热痰咳嗽烦热面赤,口燥心痛,脉洪数者。小*丸:用半夏、天南星各一两,*芩一两半,为末,姜汁浸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姜汤下。洁古《活法机要》。
14.湿痰咳嗽面*体重,嗜卧惊,兼食不消,脉缓者。白术丸:用半夏、南星各一两,白术一两半,为末,薄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姜汤下。《活法机要》。
15.气痰咳嗽面白气促,洒淅恶寒,愁忧不乐,脉涩者。玉粉丸:用半夏、南星各一两,官桂半两,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活法机要》。
16.小结胸痛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半夏半升,*连一两,栝楼实大者一个,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二味煮取二升,分三服。仲景《伤寒论》。
17.湿痰心痛喘急者。半夏油炒为末,粥糊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丹溪心法》。
18.急伤寒病:半夏四钱,生姜七片,酒一盏,煎服。胡洽居士《百病方》。
19.结痰不出语音不清,年久者亦宜。 玉粉丸:半夏半两,桂心一字,草乌头半字,为末。姜汁浸蒸饼丸芡子大。每服一丸,夜卧含咽。《活法机要》。
20..停痰冷饮呕逆。橘皮半夏汤:用半夏水煮熟、陈橘皮各一两。每服四钱,生姜七片,水二盏,煎一盏,温服。《和剂局方》。
21.停痰留饮胸膈满闷,气短恶心,饮食不下,或吐痰水。茯苓半夏汤:用半夏泡五两,茯苓三两。每服四钱,姜七片,水一钟半,煎七分,甚捷径。《和剂局方》。
22.支饮作呕呕家本渴。不渴者,心下有支饮也。或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下愦愦,并宜小半夏汤。用半夏泡七次,一升,生姜半升,水七升,煮一升五合,分服。张仲景《金匮要略》。
23.哕逆欲死:半夏生姜汤主之。即上方也。
24.痘疮哕气方同上。
25.呕哕眩悸谷不得下。半夏加茯苓汤: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切,以水七升,煎一升半,分温服之。《金匮要略》。
26.目不得眠见发明下。
27.心下悸忪;半夏麻*丸:半夏、麻*等分,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日三。《金匮要略》。
28.伤寒干啘半夏熟洗,研末。生姜汤服一钱匕。《梅师方》。
29.呕逆厥逆内有寒痰。半夏一升洗滑焙研,小麦面一升,水和作弹丸,水煮熟。初吞四五枚,日三服。稍增至十五枚,旋煮旋吞。觉病减,再作。忌羊肉、饧糖。此乃许仁则方也。《外台秘要》。
30.呕吐反胃大半夏汤:半夏三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水一斗二升和,扬之一百二十遍。煮取三升半,温服一升,日再服。亦治膈间支饮。《金匮要略》。
31胃寒哕逆停痰留饮。藿香半夏汤:用半夏汤泡炒*二两,藿香叶一两,丁香皮半两,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七片,煎服。《和剂局方》。
32.小儿吐泻脾胃虚寒。齐州半夏泡七次、陈粟米各一钱半,姜十片,水盏半,煎八分,温服。钱乙《小儿》。
33.小儿痰吐或风壅所致,或咳嗽发热,饮食即呕。半夏泡七次半两,丁香一钱,以半夏末水和包丁香,用面重包,煨熟,去面为末,生姜自然汁和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陈皮汤下。《活幼口议》。
33.小儿腹胀:半夏末少许,酒和丸粟米大。每服二丸,姜汤下。不瘥,加之。或以火炮研末,姜汁调贴脐,亦佳。《子母秘录》。
34.*疸喘满小便自利,不可除热。半夏、生姜各半斤,水七升,煮一升五合,分再服。有人气结而死,心下暖,以此少许入口,遂活。张仲景方。
35.伏暑引饮脾胃不利。消暑丸:用半夏醋煮一斤,茯苓半斤,生甘草半斤,为末,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热汤下。《和剂局方》。
36.老人虚秘冷秘,及痃癖冷气。半硫丸:半夏泡炒、生硫*等分,为末,自然姜汁煮糊丸如梧子大。每空心温酒下五十丸。《和剂局方》。
37.失血喘急吐血下血,崩中带下,喘急痰呕,中满宿瘀。用半夏捶扁,以姜汁和面包煨*,研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直指方》。
38.白浊梦遗:半夏一两,洗十次,切破,以木猪苓二两,同炒*,出火*,去猪苓,入煅过牡蛎一两,以山药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茯苓汤送下。肾气闭而一身精气无所管摄,妄行而遗者,宜用此方。盖半夏有利性,猪苓导水,使肾气通也。与下元虚惫者不同。许学士《本事方》。
39.骨哽在咽:半夏、白芷等分,为末。水服方寸匕,当呕出。忌羊肉。《外台秘要》。
40.重舌木舌胀大塞口。半夏煎醋,含漱之。又方:半夏二十枚,水煮过,再泡片时,乘热以酒一升浸之,密封良久,热漱冷吐之。
41.小儿囟陷乃冷也。水调半夏末,涂足心。
42.面上黑气:半夏焙研,米醋调敷。不可见风,不计遍数,从早至晚,如此三日,皂角汤洗下,面莹如玉也。《摘玄方》。
43.小儿惊风:生半夏一钱,皂角半钱,为末。吹少许入鼻,名嚏惊散,即苏。《直指方》。
44.五绝急病一曰自缢,二曰墙压,三曰溺水,四曰魇魅,五曰产乳。并以半夏末,纳大豆一丸入鼻中。心温者,一日可活也。《子母秘录》。
45.痈疽发背及乳疮。半夏末,鸡子白调,涂之。《肘后方》。
46.打扑瘀痕水调半夏末涂之,一宿即没也。《永类钤方》。
47.远行足趼方同上。《集简方》。
48.金刃不出入骨脉中者。半夏、白敛等分,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至二十日自出。李筌《太白经》。
49.蝎虿螫人:半夏末,水调涂之,立止。钱相公《箧中方》。
叁薄荷090622:14
叁薄荷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aifana.com/bfzz/13088.html